• 经济学者点评 “两会”

    经济学者点评 “两会” 董志勇:金融改革引领开放型新经济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系教授董志勇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对外开放机遇期,需要加快构建开放型新经济体系,其中,开放型金融体系的建立是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关键突破口。  当下,在基本取向方面,中国将从汇率制度调整、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转型和人民币国际化四个方面推进金融对外开放。第一,汇率制度方面,当前最好的选择是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第二,应该实现从贸易账户到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渐进开放。第三,货币政策方面应完成从数量型到价格型的转变。第四,“一带一路”建设在增进中国与区域内国家经济金融相互依存度中具有重要意义,完善相应的国际金融制度设计和安排,也为中国在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规则改革中积累经验与势能。  金融对外开放的策略选择方面,稳步推进的市场化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前提;协调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系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保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对外开放的必由之路;构建新的基于规则的全球治理体系是对外开放的长期指向。崔建华:乡村振兴注重三点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崔建华认为,乡村振兴作为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不容忽视。乡村振兴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其中有三点要非常注重:第一是要把公司治理的各类结构与模式引入到乡村振兴中,资本流入乡村或在乡村适度聚集,促进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化;同时,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更好调动起来;第二是要特别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第三是一些地方“扩权强乡”,政府部分权力下移到乡镇,效果很好,未来可以深化这方面的改革,使乡村发展更有效率。孙祁祥: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学院前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孙祁祥指出,经过第一个战略机遇期的发展,我国在认知的维度上发生了三个重要而深刻的变化,第一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们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中国有责任去推动经济全球化更深入发展并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是世界对我们的认识:中国是崛起的大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第三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中国从世界舞台的边缘逐渐回到并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在如何利用好战略机遇期这一问题上,应认清大国演进规律、科技发展规律、风险演化规律及人口发展规律四大规律,用好开放的力量、政府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和企业家的力量四种力量,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四项改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平新乔:持续减税减负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平新乔教授说,我国目前三分之一的税收来自增值税,增值税加关税则达到总税收的一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增值税里税率为16%那一档要从16%整体降3%,即降低到13%。这档原税率为16%的增值税是针对制造业开征的。这一档的增值税原本就是增值税里的主体部分,现在对于这档税把税率下调 3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宏观税率还要降一个点,会从现在的17.3% 降到16% 左右。宏观降税并不是从今年开始降的,2011年-2015年,宏观税率在18.5%左右;2016年-2018年,宏观税率在17%左右,比2011-2015年已经降了一个百分点的宏观税率;2019年还要再减一个点。一个点大约是9000亿元左右。为了给民营经济减负,国家的政策力度是巨大的。  一方面是税费在减免,另一方面是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在增加。从近五年的财政数据来看,在财政收入结构上,以发债代替税收较为明显。以债代税的财政收入结构调整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同时,地方债的占比也在升高,但地方债的偿还能力要低于中央债,这点也应该注意到。王跃生:重视规则制度开放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教授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规则和制度开放的提法比较有新意。  第一,制度规则开放具有必要性。这是与全球化时代国际经贸发展趋势和我们所处国际经济环境直接相关的。第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使我们具备了应对这样一个变化的能力。中国有能力、有条件实施高水平开放。当下推动的制度规则开放的很多要求正是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这次根据国际经贸发展趋势,实现制度性开放,短期会有冲击,但长期利好更大,对我们自己的企业和经济应当有足够信心。第三,以开放促改革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我们千万不能错过这个机遇。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会触及根本利益。如果没有对外开放的压力和动力,我们深化改革会困难重重。入世经验表明,开放会大大促进改革,以开放促改革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王大树:今年是减税年经济学院财政学系王大树教授认为,现在我国经济面临着下行趋势,财政政策的效果比其他政策的效果要更快更好。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把减税降费列为2019年政府十大任务之首,是因为这对扭转我国经济下行的趋势是一个关键措施。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结构性减税和普惠性减税并举,实行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这就抓住了关键。  今年开始,个人所得税在免征额提到5000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系列扣除;对小微企业所得税实施了普惠型税收减免。特别重要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宣布降低增值税税率并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纳比例。这一系列大手笔的减税降费措施为历史上所未有,2019年中国迎来了减税年。章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纲举目张经济学院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章政教授认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就要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40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纲举目张的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存量和增量并举,体制和结构并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重,这是中国未来改革的关键点。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仅停留在“三去一降一补”改革本身,应提档升级,切实提升供给侧质量,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留在国内。第四,要把未来的关注点逐步从市场均衡扩大到技术均衡、社会均衡领域。张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大关系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张辉教授阐述了推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五大关系:  第一,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的关系。以“年度目标”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中长期发展方向和短期经济增长目标方面要综合平衡,两者的纽带就在于顺势而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中长期发展固本强基。第二,就业与物价的关系。政府工作报告在国家层面提出经济增长率区间调控,即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6%-6.5%,反映了政府在就业与物价目标之间的一种权衡取舍,这为相关领域改革措施的深化和落实留下了必要的空间。第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报告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相对于货币政策面临预期或传导机制的不确定性问题,财政政策能够实现更直接的结构性支出调控和更精准的资金投放操作。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规模的关系。报告提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推进钢铁、煤炭行业市场化去产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不但是对前一阶段去产能成果的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也明确了市场化改革方向。第五,传统基建和信息基建的关系。今年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减,主要为经济转型做好前置准备。5G基站、公共智能终端、城市综合基础设施建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整个经济格局和经济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未来增长潜力将会逐步释放。曹和平:促进普罗米修斯增长转型经济学院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曹和平教授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个亮点值得关注,第一,GDP目标实现了点目标向区间目标的过渡。第二,宏观调控政策正从“稳增长”转向“促增长”。货币政策的促增长力度加大与财税政策的减税综合,形成了宏观调整意义上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组合拳。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可能有一定的反复,但如果上述政策组合执行到位,今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超6.5%是可期的。  我国工科毕业生比例高于美国,潜在工程师人数绝对量比美国高很多,人口红利在体力红利消失的同时出现工程师红利,这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意外之喜。工程师红利催生优化工艺流程,进而生成新经济增长点和新产业群;反过来,滋养工程师红利向普罗米修斯增长——创新人力资源红利迈进。这一过渡进程中,我国大中型城市和创新城市面临着人才制度改革的巨大任务。王一鸣:股票市场最为关键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主任王一鸣教授认为,加快完善股权投资市场和创业投资基金,是当前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举措。  科技的创新与发展需要经历科技人员的研发、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资金要素投融和风险分担是关键的环节,而这离不开金融市场的发展。一个科技企业发展前期阶段存在巨大的生存风险,根据收益风险匹配原则,其对应的投资必然是能承受高风险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就是能与之风险匹配的金融工具,其最后通过股票市场实现最佳退出。因此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股票市场形成一个前后相互衔接的链条,链条上的每个节点都需要健康生长。所以我们必须要疏通科技研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股权交易市场阻隔,使得三者之间顺通衔接,而其中股票市场是最为关键的节点。  成熟的股市将促进创业投资基金行业壮大,而后者为企业提供风险股权融资,促进科技的创新。完善制度打造健康的股票市场意义十分重大,是具有战略性的。“科创板”呼之欲出,代表了整个资本市场制度一种真正的变革和创新,它对科技创新企业具有更高的包容性,实现由市场来配置资源。杜丽群:多措并举建设生态文明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杜丽群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面临各种挑战。可喜的是,与往年相比,2019年 《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措施更加具体明确,反映了政府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推动绿色发展上的决心和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在经济层面,必须以人为本,抛弃将发展简单等同于物质财富增长的错误观念,避免人类对资源的无限索取,促进社会个体的全方位发展。在政治层面,要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治理,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文化层面,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呼吁全民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在社会层面,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提倡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法治层面,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建设。周建波: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周建波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两个毫不动摇”特别强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国企和民企应当平等发展,不能有所偏斜,要保护产权,对侵权行为依法惩处,对冤案错案有错必纠。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应当明白,第一,必要数量的国有企业的发展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竞争可能带来产业失衡、贫富分化等问题,国家力量的调控、国有企业的存在与参与,能够创造民营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第二,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与以前有所不同。四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使民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由追求数量走向追求质量,由追求物质生活走向追求精神生活,由此对民营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家应注重社会利益。第三,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民营企业家应提升自身境界与思想水平,专注发展企业、发展自己。郑伟:推进经济友好型养老保险改革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教授表示,在以往针对养老保险改革的讨论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养老保险改革应强调为经济发展服务,忽视了养老保险的初心;二是就养老保险谈养老保险,不考虑养老保险带来的经济扭曲和无谓损失。在今后的改革进程中,要推进“经济友好型”养老保险改革,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正确理念,既不忘养老保险的初心,又兼顾其经济效应;第二,选择符合“大局观”的制度政策,避免就养老谈养老,关注养老保险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第三,加强相关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把握养老保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从长远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养老保险的“不可能三角”问题。《政府工作报告》 指出,未来的改革目标是既要减轻企业缴费负担,又要保障职工社保待遇不变、养老金合理增长并按时足额发放,使社保基金可持续、企业与职工同受益。这一“降费、提待、可持续”的思路,作为经济下行环境下的短期政策,是合适的;但是,如果作为长期政策,有许多问题需要理性深入研究。比如养老保险“不可能三角”问题——降费、提待、可持续,这三个目标通常不可能同时实现。未来养老保险改革仍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小步渐进延迟实际退休年龄、动态调整人口生育政策等。夏庆杰: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夏庆杰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居民消费占GDP50%以上,可见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的一个极为重要动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城乡家庭消费模式变化速度极快,富裕起来的人群追求品位的同时,仍有近千万人在贫困线以下。农村消费落后于城镇消费十年,可见拥有5.7亿人口的农村消费潜力巨大。自1995年以来,农村的衣着消费比例在提高,农村居民医疗消费占总消费比重增长迅速。当今我国的经济体量,无法再依赖出口来维系经济增长。我国居民的需求将是维系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改善公共教育、医疗、运输、信息基础设施,将大幅减少城乡居民消费的不平等性。收入水平越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提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将大幅提振我国整体消费水平,并使得我国的消费结构更为健康,经济增长更为稳健。方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方敏教授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现代经济治理体系支持,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现代经济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手段。前一阶段实施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去产能更多依靠行政而非市场手段,去库存、去杠杆存在“一刀切”等。因此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要抓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继续推进并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做加法。在降成本方面,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税费经营成本,但同时更要重视降低要素成本,包括资本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以市场经济改革作为降低要素成本的根本出路。在补短板方面,要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补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竞争中性和要素转移体制机制等各个领域的短板。政府工作报告继续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