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的自由境界

期次:第1667期    作者:·陈潇   查看:4

文章讲述了作者从中学时期开始学习政治学,在北大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学习期间,结合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学习,追求“爱国关天下”与“经世济民”的情怀志向,并希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敲下论文终稿的最后一个回车,自习室窗外的雨声一时明晰。八年前的盛夏,刚刚结束在中学生夏令营短暂的“导演生涯”,轻哼着排演剧目的曲调走在一片滂沱大雨之中。暴雨是重逢的期许,而今落笔时燕园夏雨霏霏,空气中温润的柔情,仍是当年初逢的味道。

是潜意识的吸引与缘分的伏笔,使我当了一周导演,组织来自五湖四海的夏令营同学们演绎了“法国大革命”,亦是收到北大国关录取通知书后,随信而来是教员推荐书目。从最小的政治单元“人”,到承载着波诡云谲与瞬息万变形势斗争的国际角力场。制度分野、文化差异、信仰隔阂在人与人之间上演着团结与背离,也在世界范围建构联盟与冲突。政治学是将全部关怀投诸人的艺术。国关本科四年的时光被自由、开放和包容的气氛保护着,在师生之间交流、理解和尊重中搭建起和而不同的共同体。置身于参差万象的培养体系下,广博视野与术业专攻的任何探索都成为可能。

犹记得大一“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许振洲老师留在卷末的最后一道大题——“人类何以得到解放”。卢梭、洛克和马克思的著述在两小时的紧张中被用作填充论据的砖瓦,自由平等的价值议题面对五页空白待填的答纸一时拼凑起单薄的框架。匆匆作结的卷面,却引开政治哲学无尽的思量。树影斑驳的一教,红墙青瓦守护着青春光影、思想碰撞与“老北大”的风骨。“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学”总是迎着早八斜照的晨光,“国关史”“西方国关理论”又伴着皎月合书收场。课堂上的知识系统与理论框架之外,常常是教授们鲜活灵动北大风骨的口述史。

是政治经济学的启迪,是保研时重新定位的契机,“理解政治要先理解经济”的观念在脑中回响。驶离国关学院的驿站,青春开往经济学院的月台。政治与经济犹如人类社会的经线与纬线,交错编织出历史人文的聚散风云。“国运所系,经世济民”,研究生入学典礼上写着院训的彩绸,在心里明朗地飘扬。以往政治学的濡染打开心胸的格局,而经济学的精确又深入社会运行原理的肯綮。在崔小勇导师和师门好友的支持下,我开始尝试学术研究,在运行每一行计量代码时,单调的数据一时立体成财税、贸易与民生的交互。美妙的是,经济学所主张的工具理性与科学主义,要在与人文价值的充分结合中才释放出无限的魅力。挣脱异化构建出的理想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政治学用范式理论展现社会抽象的魂魄,而经济学课题研究用数据和模型触摸到社会真切的呼吸。我又一次想起那道“人类何以解放”的考题,尽管仍旧无法给出完满的答案,但我却在探索中感到真实的自由。

“全球视野,中国情怀”,国关风度让我的热忱得以伸展;“国运所系,经世济民”,经院气魄让我触碰社会真相。希望“爱国关天下”与“经世济民”的情怀志向能够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

初到北大时收到的入学礼物是一张手绘燕园地图,毕业生定向跑的完赛奖品竟亦如是。燕园风物绘于纸亦镌于心,集于一方又铺展开来,早已渗入我的成长,成为同频永续的脉搏。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报刊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