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更好地遇见自己

期次:第1667期    作者:·曾亦辰   查看:1

毕业之际,作者回忆自己在北大六年里的成长历程,在探索和尝试中更好地遇见自己,探索社会意义与个人兴趣的平衡,感激在毕业论文写作和成长道路上帮助过自己的人。

我要从北大毕业了。当我认真面对这个事实时,一阵恍惚掺杂一阵激动,一如当年踏进南门时,惊觉自己竟然真的能够成为北大学子。然而,不同于只集中发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当下的“被录取”,毕业更像诸多片段与个中细节汇聚成的河流。

毕业季前的求职季,记不清次数的面试中,唯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你在北大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太多的答案可以脱口而出,却在那一刻全部堵在了喉头,只有翻找六年的回忆才能沉淀出最真诚的声音:北大,让我更好地遇见了自己。遇见更好的自己、取得可被标准量化的进步固然令人欣喜,而更好地遇见自己,却是一段曲曲折折的旅程,途中不乏失望、遗憾、懊恼的情绪,也会邂逅未曾意料的风景。六年间,我尝试过转专业、修双学位、学一门新的语言、在不同的行业实习,种种经历并不都能获得理想结果,但学校和学院为我探索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提供了最自由的空间。我还当过冬奥会的志愿者、支教活动的组织者、校报的学生记者,这些无法在简历上一一呈现、引起面试官兴趣的过往,才真正让我的人生观变得清晰。

着手撰写毕业论文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题同样重要。我努力探寻着社会意义与个人兴趣间的平衡,选择以地理标志商标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商标法本非知识产权法学界关注的重点,在立法条文中仅占据一行的地理标志显得更加边缘,然而其作为区域公共资源的重要性让我总有一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冲动:小小的一枚标志,牵动的是一个区域内产品销路的命运,法律规范与产业利益如何碰撞、层出不穷的维权纠纷因何发生,种种问题令我在好奇之余,也为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心潮澎湃。我也曾担心这一研究方向比较窄,拓展成三万字以上的硕士毕业论文可能有困难,幸而我的导师杨明老师鼓励我可以先写写看,启发我引入法律经济学等更多的研究范式充实论述。大到论文研究意义的落脚,小到标点符号、具体措辞的选用,老师都给予我耐心的指导,最终让这篇文章有了成型的模样。自建立起空白的文本文档到最终定稿,时间从深秋走到了初夏,我的地理位置也几经变更,在辗转各地求职的路途中体验着祖国的广袤,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对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了大量研究,因此走进各地农贸市场时,常常生出遇见老朋友的快乐。“把公平正义的口号,变成真实世界的可执行代码”,无疑是作为北大法律人最美丽的愿景和价值所在。

衷心感谢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帮助过我、启发过我的所有人。希望我们从燕园走入社会后仍能坚持做自己觉得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报刊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