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而出的故事

期次:第1667期    作者:·杨彦敏   查看:2

博士生在青藏高原探索冰川地貌,经历了野外调查失败和模型解密困难,但导师和师姐的支持和帮助让他坚持前行,最终成功解锁了冰川记录的环境档案。

2024 年 5 月 27 日,我顺利通过了题为《喜马拉雅山中段基于冰川地貌的末次冰盛期古冰川-古气候重建》的论文答辩。但这是一篇不完美的博士学位论文,因为我被困在了冰川里。

时间在向未来流淌,而我们却在向过去摸索,寻找并试图翻译第四纪期间冰川在青藏高原留下的故事。第四纪是地球过去260 万年走过的路,冰川是这段旅程的记录者,骄傲地占据了青藏高原最瑰丽壮观、山寒水冷、远离人烟的地盘。为解锁第四纪冰川记录的环境档案,施雅风、崔之久、秦大河等诸位先生及无数人“南征北战”了一辈子。我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初学者,从冰川如何形成开始蹒跚学步。冰川地貌是向过去探索的时光隧道。解读冰川地貌信息,野外调查必不可少。因此,知识尚未完全消化,仅仅揣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浪漫情怀的我义无反顾地冲到了青藏高原。结果却是,冰碛不识、岩性不懂、采样不会,就这样,博士期间的第一次野外调查慌张惨烈地结束了。

在逸夫二号楼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书架,那满满一墙的书,后来成了我破冰而出的利器。《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地貌学原理》《中天山冰冻圈地貌过程与沉积特征》《冰冻圈科学概论》……已经记不起到底翻了多少本,看了多少遍,但终归是让我恢复了冷静。整旗鼓,佩利剑,第二次踏上高原近乎如履平地,回头却又被冰川-气候模式绊倒。眼前的冰川地貌在讲述着什么故事?我需要冰川-气候模式解开密码,才能与她对话。可是气候变幻莫测,何况是万年前的气候?模型解密的日子寂静黑暗,代码垒起的世界好像随时会塌陷。那就再来一遍!就是这样,似乎没什么逻辑、没什么章法的,我在折多山找到了突破口,最终在喜马拉雅山找到了连接古今的通道,通过冰川翻译了两万年前的故事。

“夫夷以近,则至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在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的探索中,我没有孤军奋战。刘耕年教授是我的导师,更是我肆意探索的坚定底气。刘老师在拉萨河逐字逐句地教我采样,让我独自带队去西藏出野外,带我连续三次参加学术会议分享成果。充满信任的师生缘分成了我的坚强后盾,我也在探索中收获了朴实旷远的精神力量。杨玮琳师姐是我向过去探索的灯塔,更是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师姐是胸怀理想且内心丰盈的人,她以抱团取暖的善意拉住了即将“溺亡”的我,多次送来探索古冰川的新研究,给我带来希望。

恍然发现,我在探索,也在书写着探索的故事。人来人往,像风一样,可翻山越岭的始终是自己。“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我非圣贤,只是“孤且直”。所谓“超越自我”与“破冰而出”,无非是遵从内心做出选择,然后努力前行,去见路上的风雨,去平路上的荆棘,去追路上的彩虹。纵然千山独行,坚持前行,总会有千山万水。

水滴石穿,生生不息。我们探索着,讲述了一个冰川在喜马拉雅山挥毫泼墨留下的两万年后依然清晰壮丽的故事。感谢聆听,我们下一段旅程,再见。

(作者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

报刊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