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质量年”系列笔谈

以思想塑造影响力:北大哲学学科的时代使命

期次:第1667期    作者:·程乐松   查看:71

文章指出北大哲学系面临国内外竞争环境,要保持国内领先优势并参与全球哲学学科竞争。应培育具有根本理论价值的核心议题和研究领域,形成稳定的学术共同体和学术讨论机制,提升学科竞争力。同时,应继承中西贯通、史论结合的传统,聚焦中国哲学所代表的“中国性”及其思想的世界性价值。


北大哲学系所在人文学苑

学科质量或学科发展这类的语词在意涵上需进一步明确。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条:其一,现代大学科学建制是以知识形态、对象与方法为基本标准进行划分的,不同的学科对于自身质量提升或整体发展的理解是决定于学科特征的,从方法体系到知识生产的周期,乃至知识的性质都会因学科差异而产生天壤之别。因此,难有统一的学科质量标准。其二,同一个学科在不同的大学、不同的时代及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境况可能完全不同,也因此有了各自相异的能力和预期。其三,大学中的学科首先是一个学术共同体,由学者及其专业学术工作构成的共同体的发展显然是要受制于共同体的成员对于这一共同体的理解、认同和预期。

因此,评估任何一个大学的某一学科的发展质量,或制定其学科发展的规划都是要首先厘清这一学科的复杂现状——包括但不限于学科的基本特征、学术传统、学术地位、学科现状、竞争环境及社会需求。质言之,任何一种有效的行动计划一定要基于全面且准确的自我理解。在北大加快推进顶尖学科建设的新形势下,北大哲学要承担起自己的时代使命。

传统与特色:哲学学科的现状与挑战

作为中国哲学学科的肇端之地,北京大学哲学系不仅奠定了哲学在中国的学术范式,也始终以不断创新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建构引领着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云集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哲学大师们在学术创见基础上悉心培养了中国哲学学术共同体的中坚力量。范式奠基、学术声誉与人才培养这三个支点牢固确立了北大哲学学科在中国哲学界当之无愧的领导地位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因此,北大哲学学科不仅要始终保持在国内哲学界的领先优势,更要代表中国哲学参与全球哲学学科竞争。参与全球哲学的学科竞争,不仅仅意味着在前沿理论问题及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中赢得一席之地,获得令人尊重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要求以哲学的方法和视角转化和再造中国思想传统和观念体系,从“照着讲”到“接着讲”,让思想与观念的中国性进入全球思想图景的核心问题域。进而言之,北大哲学学科还要代表中国人文学术在全球人文研究和文化互动中争取来自中国的话语权和问题合法性。换言之,如果我们将“北大”作为哲学学科的“定语”,就意味着无可替代的深厚积淀与始终如一的根本使命,一种自觉的责任感和严格的自我要求。

从根本上说,哲学学科的竞争始终聚焦基础理论创新和顶尖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一个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术共同体,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设置理论议题、提出问题视角的能力,以及其关心的理论问题对于其他哲学学者的吸引力。在哲学学科中,一个新问题的价值往往决定于它可以获得多少“跟随者”和主动的“参与者”,能够提出根本且核心的问题并且保持持续的“关注热度”,引起主流学术界和关键学术领袖的兴趣,最终逐步形成以问题策源地为中心的研究群体和理论传统,以上才是哲学学科竞争力的根本指针。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北大哲学学科面临着国内和国外两个竞争环境,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的同时,与全球顶尖哲学科系的合作和竞争是北大的当然责任。由此,我们还要应对国内外两种不同的哲学学科建制形态。哲学学科进入中国之后的发展历史和我们独特的思想积淀决定了哲学学科设置的“中国特色”。如果将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形态与欧美大学相关研究领域对照一下,就能发现,中国的哲学学科的不同二级学科大体相当于欧美一流高校的哲学系、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系、宗教学系、科学史系等完全不同的科系。欧美一流高校的哲学系关注的“哲学论域”往往对应中国哲学学科中的“外国哲学”或“西方哲学”,我们的“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研究在欧美一流高校则主要是在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学系,而“宗教学”研究则是在“宗教学系”,此外,欧美大学的科学史系往往聚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理论的研究。因此,从全球视角看,北大哲学学科在面对与欧美一流哲学学科竞争时,会因为中国特色的学科建制形态而始终处于“错位和多头竞争”的窘境之中。

我们不仅要面对“纯哲学”学术的全球竞争,参与并逐步主导来自欧美哲学界的“关键问题”与“核心论域”,更要自觉地在中国哲学、宗教、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推动中国话语的全球影响力。在“错位”环境中展开“多线竞争”是北大哲学学科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作为中国哲学的代表,在更宽泛的全球人文学术竞争中,北大哲学学科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放弃”或“放松”任何一个议题和领地的权力,全面均衡地在如此众多的学术论域中全面参与并努力引领学术风气,其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更加困难的还包括人文学术竞争中独特的“语言霸权”和“翻译壁垒”,全球范围内的哲学和相关领域竞争始终处于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的主导权之下,以中文为载体的中国哲学学术必须适应并尝试打破这种语言霸权带来的翻译性壁垒。欧美绝大部分的同行都不必适应双语写作压力,而我国哲学学者要进入全球竞争就不得不适应双语甚至多语种工作环境。这也决定了中国哲学界培养的顶尖人才能否进入欧美一流高校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将学科影响力建设从学术创新拓展到人才培养,等等。

当然,随着中外哲学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以及新一代中国哲学学者的学术培养的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中国哲学学者中的佼佼者在全球哲学和人文学术中的参与度和存在感正在迅速提升。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哲学理论挑战,也让中国和欧美的哲学同行们不断共享同一个理论视野和研究起跑线。

总之,挑战与机遇对于以北大哲学系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学术共同体而言是并存的,关键是我们是否有转危为机的能力和思路。

问题导向:话语权与影响力塑造

哲学就是在不同的时代不断提出问题并展开规范性的思想实践的学科,那么向时代提出具有理论潜力的新问题、拓展具有现实价值的视角就是哲学学术创新力和影响力的源头活水。好的哲学问题、有价值的论域不会是某个人的独白和专美,而应该是在对话的“众声喧哗”中展开思想的广度与深度。隽永的哲思源自那些能引发共鸣的根本问题和关切,而不是特立独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偏激。对于北大哲学学科而言,找准自身在国内外两个竞争环境中的定位,并以此为出发点规划自身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十分重要的。面向时代挑战,北大哲学要结合自身学科的传统积淀和整体优势,培育具有根本理论价值的核心议题和研究领域,进而展开与国内外顶尖学者和学科的竞争性合作和常态化论争,逐步形成稳定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术共同体和学术讨论机制。北大哲学学科要成为某些兼具前沿性和中国性的核心议题和研究领域的全球研究中心,巩固自身在国内学科竞争中的优势,并逐渐塑造在全球的学术影响力和思想话语权,并代表中国哲学学术在全球人文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席之地。

百余年来,北大哲学学科积淀了中西会通、史论结合的学术传统和理论范式,始终关注并参与全球哲学与人文学术相关领域前沿问题,围绕核心问题建立国际学术合作网络和研讨交流机制。哲学学术的竞争往往是关键问题的设置权和话语权的争夺,这又并非胜败二分式的独占,而是协作性的竞争:越多人加入某一议题、某一方法的讨论,逐步形成一种理论探索的趋势,并且用群体性的理论探索和讨论带动以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为基本形式的代际传承,形成学派与学脉,积淀成经典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学术竞争是一种问题价值的“判断力”挑战,一种议题“吸引力”的竞争。

对于北大哲学学科而言,从自身学术团队的实力与学术关注为基础,以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网络为抓手,选取兼具基础性和前沿性的核心议题,推动跨地区、跨国与跨学科的持续研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的话题设置权和观点说服力,这才是提升学科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核心议题推动的学术研究又要推动全学科链条的全面突破,以前沿问题和根本理论为牵引,推进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建设,将学术研究的创新力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学术竞争力上,以北大的学术网络推动北大学派的赓续。质言之,以学术判断力和问题话语权为基石的高质量学科发展一定要带动整个学科体系:从学术研究到人才培养,从课程体系到学术出版,从围绕问题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到具有影响力的全球学术中心,以形成可持续的学术影响力,成为在关键前沿议题上有引领能力,又能全面参与人文学术推进的学术力量。

在核心议题和创新论域的设置上,北大哲学学科应继承中西贯通、史论结合的传统,在全球范围的持续研讨和交流中探索凝练,聚焦中国哲学所代表的“中国性”及其思想的世界性价值,应对交叉学科和前沿科技带来的“面向人类未来”的共同挑战,以凸显“中国与世界”“古典与未来”的平衡。冯友兰先生以“旧邦新命”来说明中国哲学中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传承中创新是北大哲学始终如一的责任,而找到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时代前沿问题和基础论域才是将责任转化为发展动力的根本路径。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系主任)

报刊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