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流香,昆腔柔情

— ——记北京大学京昆社

期次:第1505期    作者:■校报记者 郭晓璇   查看:408

北京大学京昆社社员参与拍摄学校宣传片北京大学京昆社社员参与拍摄学校宣传片

北大京昆社参演的校园传承版 北大京昆社参演的校园传承版 《 《牡丹亭 牡丹亭》 》 在香港演出 在香港演出


  流丽悠远、清柔婉折的昆曲和异彩纷呈、被视为“国粹”的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宝库里的重要瑰宝。这些婉转动听并富含视觉美感的戏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几百年来,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校园中的戏曲爱好者在北京大学,便有这样一群喜爱京剧和昆曲艺术的学生,他们带着共同的爱好相聚在一起,于1991年3月29日,组建了北京大学京剧昆曲爱好者协会,后改名为京昆社。社团薪火相传,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成员也壮大到400余人。京昆社以学习了解京剧、昆曲艺术为宗旨,与中央电视台(CCTV)空中剧院、各大京昆院团、戏曲院校、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各大高校戏曲爱好者团体等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在很多京剧昆曲名家、票友的关心帮助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京剧、昆曲活动,积极探索在校园中传播京昆艺术的模式,践行在校园中弘扬普及京昆艺术的使命。
  京昆社的现任理事董文静,是经济学院2017级本科生。她最初接触戏曲文化,源于自己的姑妈。“姑妈是戏剧团的,会唱戏给我听,家里老人也喜欢听戏曲。”从小,董文静就对戏曲感兴趣,觉得里面的文词和意境优美引人。考入北京大学后,了解到有这样的社团,便果断加入其中,从以前只是听别人唱,变成自己唱。之前并没有唱戏经历的她,从零基础开始学起,谈起学戏路上的最大困难,她说:“如何发声一直是我的一个问题,一开始很难找到发声的技巧,我找了很久才真正找到如何发音。”每周,董文静都会去社团和大家一起练习,“你觉得有意思就会去坚持”。
  作为社团的负责人之一,董文静会组织讲座来为社团成员及校内师生进行京剧和昆曲文化的科普,比如邀请上海京剧院的傅希如老师举办京剧公开课。“傅希如老师是我们从后台堵来的!我们去北京长安大戏院看他的演出,结束后去后台找他签名合影,并和他说我们是北大京昆社的同学,想邀请他做一个讲座。后来他举办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就联系我们办了一场京剧公开课,还请了一些特别年轻的演员,跟我们一起互动。”
  除了举办讲座,京昆社还会邀请一些名家来为大家教学,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顾预老师就常常来社团教大家唱曲、唱戏和基础身段。社团里有戏曲基础的同学,也会进行“传帮带”活动,他们有的从小便学习戏曲,有的则是加入京昆社后受过集训,大家将通过各种渠道学到的知识,都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新入社的零基础的同学。有赠票时,社团也会为社员们提供福利,组织社员们看戏。
  光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朱景琛,从小热爱曲艺和戏曲文化,在人大附中读高中时曾和好朋友一同创立过一个以相声、快板、评书为主的社团——金松曲艺社。暑假还没有入学,他便被北大招生组
的学长拉进了京昆社。“京昆社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大家互相发现的平台,如果一个人喜欢这个东西,但发现周围人都不喜欢,那可能这个爱好就渐渐地沉默下去了。但是京昆社让我遇见了很多有共同爱好的人,我们的爱好就会被唤醒。”
  校园传承版 《牡丹亭》2018年,北京大学京昆社的部分成员和来自其他15所高校的同学们,共同参演了由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推出的“校园传承版 《牡丹亭》”项目。该剧自2018年3月24日至今,已先后在上海、北京、抚州、苏州、昆山、南京、香港等地演出过13场。
  校园传承版 《牡丹亭》 以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青春版 《牡丹亭》 为蓝本,聘请了青春版 《牡丹亭》 的主要创作团队和表演团队进行艺术指导。与以往的专业演员不同,该剧以高校现阶段有昆剧表演基础、或对昆剧感兴趣且有一定表演天赋的普通学生为演员培养对象。朱景琛在校园传承版 《牡丹亭》 中饰演杜宝、大花神和汤显祖这三个角色,谈及不同版本的区别,他认为,青春版 《牡丹亭》 相对于传统的 《牡丹亭》 来说,在舞美上做了一些改动,让整出戏更加唯美纯净。“每一折戏中柳梦梅的衣服都不同,做了单独的设计,相比传统的版本,服装更漂亮,视觉上更好看。同时,舞美也更宏大,加入了 ‘花神’ 等角色,让舞台的效果有了梦幻的感觉。在 《回生》这一折里,花神在舞蹈,柳梦梅和杜丽娘穿着红色的服装,加上音乐的配合,让人看了之后非常感动,比传统戏台上的表演更动人。我觉得整体来说,青春版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它能够扩大传统艺术的感染力,这可能也是一个戏曲未来发展的方向。”
  杜丽娘的扮演者之一张云起,是哲学系2018级研究生,也是第一批入选校园传承版 《牡丹亭》 的演员。她从九岁开始学习昆曲,“小时候觉得衣服很好看,便主动去学。但学了昆曲之后,就不仅仅喜欢服装,而是喜欢这个艺术形式本身了。学到现
在,我会觉得它里面有一种所谓 ‘将心比心’ 的东西,我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浸润其中,并在艺术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
  从2017年暑假开始,张云起四次参加在苏州昆剧院的集训,每天从早九点练到晚九点。“我们住在苏州昆剧院对面,每天和专业的演员们一起练功,只要院里的老师有空,都会来教我们。”在学校里正式首演之前,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每周末也都会把苏州昆剧院的老师请来为大家进行指导。演出前的每一个周末,张云起都会和其他演员一起从早上九点练到下午五点半,虽然辛苦,但大家乐此不疲,不仅练习了专业技能,还收获了很多友谊。“我们这些参加演出的人,共同度过了2018年的跨年。大家一起玩儿狼人杀、聊天,一直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去睡。”谈到这些,张云起的眼里盛满了笑意。
  朱景琛在高考结束后的暑假,参加了校园传承版 《牡丹亭》 的演出。“暑假的时候在苏州昆剧院集训,这对于我来说,机会很难得,我借此机会认识了很多苏州昆剧院的老师,并真正从专业角度去看戏曲,学台步、学一些基本的功夫;还了解了学一段唱到底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样的规矩等等。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专业的昆曲表演,之前只是自己喜欢听、喜欢看。”
  在演出的过程中,朱景琛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素养上的提高,更有人生的哲学。“整个参与过程对于我的教育还是挺大的。一开始,我总想强调一下自己的特殊地位,尤其是到了新环境,想要露两手。在苏州昆剧院学习的时候,我学的比较快,就还想多学一点其他的东西,但最后就导致我的目标偏了,不再是为了帮助大家把戏演好,而是怎样能让自己多露风头,这就难以避免地会出问题。”在苏州昆剧节演出时,朱景琛饰演大花神(相当于龙套)的角色,需要在台上摇晃手中的长幡制造舞美的效果。“因为当时我很轻视这个角色,练习的比较少,结果演出时幡布纠缠在一起,整个舞台的效果很不好看。这种角色在你没有出错的时候,没有
人会注意到你。可一旦出错,就会影响到整台演出的质量。”经历过这些教训,在香港场演出时,朱景琛将自己的心态放平,不再急功近利地想表现自己,而是非常认真的练习,有了汗水打透衣衫的付出,最终成功完成了全部演出。
  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近些年,戏曲文化不断走进校园,在高校中掀起“京剧热”“昆曲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欣赏传统的戏曲艺术。张云起认为,昆曲现在被更多的人知道,白先勇老师的青春版 《牡丹亭》 起了很大的作用。“很多戏迷是看青春版 《牡丹亭》 入门的,它制作精良,画面唯美,视觉、听觉效果都让人耳目一新。”
  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靓丽的昆曲节目,除了青春版 《牡丹亭》,田沁鑫执导的《1699· 桃花扇》 也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浪漫文艺的唱词、悠扬婉转的音乐、华美的服饰、精巧的妆容和梦幻的舞台效果,很容易吸引大家的视线,在了解了受众的需求后,昆曲界也渐渐懂得如何创新能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
  朱景琛认为戏曲有各种各样的魅力,对于不同的人,吸引的点不一样,如何能够更多元的向大家展示戏曲的魅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应该给大家机会,让他们完整地看完一出戏,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的戏曲文化。”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少能够沉下心来欣赏一出完整的戏曲,选择能够让大家接受的剧目就变得很重要。朱景琛对于剧目的选择,表达了自己的思考:“现在我们选择演 《牡丹亭》,因为它关于爱情,很多浪漫的文艺青年喜欢看。但这只是一部分,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类型的,比如武戏,它节奏快,动作漂亮;比如念白戏,它容易被理解,而且人物鲜活,能把戏剧性展现地更淋漓尽致。我们可以通过多种价值取向的选取,将受众扩展到更广大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