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大开幕

    第六届中华文化论坛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开幕    曹倩倩摄本报讯 11月24日上午,第六届中华文化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钦敏,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张志军,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邱水平等嘉宾,以及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台湾方面“中华文化总会”原会长刘兆玄,“中华文化总会”原秘书长、中国国民党文传会主委杨渡等以视频致辞形式参加。第六届中华文化论坛的主题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旨在进一步阐发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特别是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本届论坛采取“云会议”形式,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在北京、高雄设主会场和分会场,海内外暨两岸专家学者和文化界人士以参加主会场和分会场研讨、视频连线、提交论文等多种方式共襄盛举。应邀出席北京主会场的学者100人,台北、高雄多形式与会者共50人。邱水平回顾了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同抗疫的感人故事,以及正在神州大地上发生的减贫奇迹,指出要发挥中华文化在两岸关系中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两岸关系沿着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大势的方向前进。邱水平表示,北大一贯高度重视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将继续与社会各界、与两岸同胞和海内外中华儿女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勠力同心、携手同行,让中华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张志军表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继续落实落细一系列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更多台湾同胞和文化界人士参与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新进程,不断拓展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为凝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共同塑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作出更大贡献。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代表会长黄志贤致辞时指出,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在新时代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我们要树立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民族自信,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刘兆玄分析了 2019 年以来全球所面临的重大冲击,提出以“仁政、反霸、民本、生生不息和同理心”为核心的“王道”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在现代人的发展中仍然展现了优越的实用价值。杨渡比较了中西方人道主义的不同,提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有爱是中华文化带给我们的有益启发。他相信文化的未来可以超越政治、超越时间、超越社会变迁,带领我们思考更长远的人类社会及文明的未来。本届论坛的举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台政策论述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措施,并被国务院台办、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列入“两岸交流重点项目”。据论坛组委会负责人、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教授介绍,在 24、25 日两天的研讨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及各界人士围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传承”“文创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及“两岸艺术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融媒体中心记者 宁韶华)

  • 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北大科学中心揭牌仪式举行

    本报讯 11月21日,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办,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北京大学科学中心揭牌仪式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在仪式上讲话指出,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北京大学科学中心的成立,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领域的一件大事。北京大学将会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空间天文科学研究中心、高端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合作交流平台,为我国空间天文科学研究早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首席专家顾逸东、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高铭先后发言,他们希望北京大学科学中心的成立可以进一步推动北大天文专业的发展,汇聚更多优秀的科学研究团队,充分利用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的宝贵资源,结合北大天文专业的学科优势,取得重大的、国际领先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创新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会上,嘉宾们一起为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北京大学科学中心揭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北大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 北大和莫大签中俄数学中心联合培养协议

    本报讯 11 月 25 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以视频连线方式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与俄罗斯副总理戈利科娃出席,共同签署会议纪要并见证了有关领域 5 个合作协议的签署。会上,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莫斯科国立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代表两校签署中俄数学中心联合培养协议。(国际合作部)

  • 中文系建系11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本报讯 11 月 22 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建系110 周年纪念大会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北大校长郝平等校领导,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跃进等兄弟单位领导,校内各院系及职能部门负责人代表,以及中文系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会。郝平代表学校向中文系建系110周年表示祝贺。他回顾了中文系建系 110 年来的光辉历程,高度评价了中文系师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光辉历史。据悉,中文系 110 周年系庆各项活动正在持续进行中。系庆纪念大会前后,“中文学人”系列访谈已累计收稿 100 余万字,魏建功、杨晦、王力、游国恩4 位一级教授铜像已经落成,收录全体在职和离退休教研人员已发表学术成果的《斯文在兹》纪念学刊编纂发布,3 个平台整合 11 个教研室学术会议计划,组织11场高水平学术会议等活动正在开展中。(肖凯)

  • 北大与国家统计局联合成立数据开发中心

    本报讯 11 月 19 日下午,国家统计局-北京大学数据开发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北大校长郝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宁吉喆出席仪式。仪式开始前,郝平在临湖轩中厅会见宁吉喆一行,双方就数据开发中心的发展、推进双方合作等进行交流。郝平、宁吉喆分别代表北京大学和国家统计局在临湖轩东厅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国家统计 局 - 北 京 大 学 数 据 开 发 中心”。数据开发中心挂靠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以数据研发和数据服务职能为核心,同时负责建设微观数据实验室及日常管理职能,以及为高校或科研机构人员申请、使用微观调查数据提供服务。(融媒体中心记者 宁韶华)

  • 培养优秀的医学科学家、教育家和战略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研究人类生命和疾病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基石,更是医学教育的根本和核心。作为一直引领我国基础医学教育发展的排头兵,北京大学基础医学专业于 2020 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和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基地”名单,推行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和更优化的培养模式,为培养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青年英才提供沃土。夯实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977 年设立的基础医学专业,在1996年成为第四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1 年率先倡导“八年一贯,本博融通”,成为国内第一个开设的基础医学八年制专业,2019 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已有的坚实基础之上,2020 年基础医学专业开启了“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航程”。经过40余年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基础医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研和教学人才,涌现出一批卓越的领军人物活跃在国内外医学研究前沿领域。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北大“未名学者”基础医学基地首席教授王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目前成熟、高质量的培养模式基础上继续向前迈进,通过强基计划选拔,让坚定的、愿意在基础医学领域学习研究的优秀学生纳入博雅学堂班管理模式,依托北京大学“未名学者”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进行培养,激发学生对基础医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未来的科研领军人才,必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因此,基础医学专业实施了别具特色的新时代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促进人文、信息、工学、理学和医学深度融合,从初级交叉到高级整合,从理论课程到组学大数据综合实验室的建设,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科教融合。王韵说:“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作基础医学+X学科融合课程体系。”这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包含专业教育、基础医学、医学中的理工信模块、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这五大模块,还有别具特色的基础医学、精准医学、智慧医疗、医疗器械和生物医学5门定制化前沿拓展课程。采用小组讨论式学习,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程,与不同领域的教授们进行深度的学习和研讨。医学中的理工信更是包括了生物统计、R 语言、结构生物学等科研前沿的能力训练。基础医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张燕说:“王韵教授带领我们整个团队对这次基础医学的拔尖人才培养真是下足了功夫。推出的新时代课程体系是一种深度融合、螺旋式提升的模式,也是跨学科、多领域、宽视野的一次创举。我们力求能够提供早期科研思维训练,达到全过程、系统而规范的科研训练。打破学科壁垒、开放全校资源、搭建共享平台,开放北大其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中心、杰出人才平台和大数据平台等资源,保证学生共享全校优质导师资源,并为博雅学堂班的学生拓宽国际视野、促进国际交流提供一流保障。”从 2019 级开始,在“基础医学专业导论”课中邀请国内外、北大本部和医学部及临床医院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对基础医学的内涵和外延、交叉学科对医学发展及人类健康的推动作用进行介绍。王韵说:“目前同学们对‘基础医学专业导论’课的课程和教师的满意度达到了 96.48%-97.12%,我们的培养模式也取得了让人欣慰的成果。”2019 级的谢东同学热情洋溢地回忆道:“每次的基础导论课,我都抢第一排座位,认真听每一节课,收获大牛们的研究方向和得到一定的医学素养。我由内而外地想去了解老师们的研究,深受韩济生老师的鼓舞,他已经是 92 岁的高龄,但讲述两个小时的课仍然条理清楚、不显疲态,一直鼓励我们要时时思考、不断前进。我想像韩济生老师以及其他所有的导论老师一样,不断前进,走在医学的最前沿!”这种跨学科、多领域的大师引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加坚定了学生对专业和科研的热爱。“基础医学拔尖计划培养的学生也需要每年进行科学化动态遴选,有进有出。这样能充分保证人才质量,真正发掘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进入基地培养,打造出真正的青年英才。”博雅学堂班专业导师杨恩策告诉记者。学院制定了遴选机制,2019级基础医学专业经过遴选,共有17名同学进入博雅学堂班进行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式管理,全程导师制——“厚植人才培养沃土”除了优质的课程体系,基础医学拔尖计划还为学生提供了“三全育人”模式,由学术大师引领、吸引全校优质师资,实施全程导师制和创新式管理,依托博雅学堂班,从第一学期开始就给学生配备一对一的培养团队,包括学术大师、知名学者、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导师,优秀教师担任学业导师以及优秀博士生担任益友导师,教育教学一体化,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政治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和心理建康等方面得到全方位引领、指导和帮助。王韵开心地感叹道:“这种全程导师制,非常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学习,我们能够从每次和学生的讨论中看到他们巨大的进步。”目前基础医学拔尖计划已经完成了 2020 级全部 33 名学生的导师团队组建工作。“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创新思维和锻炼科研能力”,王韵介绍说,“我们目前已经开设“科研思维训练”课程,以专题为引导,在首席科学家、知名学者的指导下,进行课内外的小组讨论。”具体措施包括:临床课程体现专业特色,加强基础与临床的交叉融合,帮助学生建立转化医学思维;积极营造学术氛围,支持学术交流和活动平台的建设,例如学术沙龙、文献报告会、课题申请、中期和结题答辩会、校内外创新论坛、竞赛等,逐步形成系统、规范、全程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为更好地进行本博融通衔接和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升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继续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小组讨论式教学与基础医学课程群互为支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翻转课堂、自主研讨课、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等,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提及导师的全方位引导,2020级学生许依诺说:“导师们对学术的热情,他们的科研经历、思维方式让我对基础医学的综合性、严谨性有了深刻全面的了解,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清晰明确的规划。教授们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更加坚定了做医学科研的理想信念,并努力做到像他们一样有所建树。”除此之外,基础医学拔尖计划专门为大一学生打造6次“与大师面对面”活动。“通过面对面聆听学术大家的学术成长之路和人生感悟,能够增强学生对医学研究的理解和坚定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志向。”王韵表示。首次活动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未名学者”基础医学基地首席顾问教授韩启德院士与 2020 级博雅学堂班的同学们进行座谈交流。韩启德院士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基层医疗卫生的发展谈起,说到互联网对医疗的影响,也谈了医生对患者情绪的影响,言谈之中向同学们传递了一个医学人的信念,传递了医学工作者对人、对理想、对家国的热诚,也将医学的“善”和“温度”传递给了在座的每一位聆听者。通过此次面对面的交谈,同学们认为,大师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一个平易近人、言谈幽默、有信念、有高度责任感且心怀家国的医学科学家。大家也体会到了“大医精诚、性命相托”的凝重,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韩启德院士这样有温度、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医学科学人。学习了“基础医学专业导论”课的赵家明激动不已地说道:“在每次课上会有不同的教授带来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的介绍,让我领会到万千世界的神奇、医学科研的魅力。同时,从一位位教授身上,我看到的是属于科研工作者的奉献和求索,感受到的是属于教育工作者的关怀和热情。通过与这些前辈的接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做医学科研的理想信念,并努力做到像他们一样优秀、一样有所建树。”守正创新,打造卓越——“永葆家国情怀,深耕科学领域”北京大学“未名学者”基础医学基地校内指导教授、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在给基础医学拔尖计划同学的寄语中说道:“基础医学博雅学堂班是基础医学中的‘黄埔军校’,同学们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更要肩负学科建设的重任,为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作出贡献。”基础医学是我国重大发展的战略需求,是医学的科技支撑。实现科技强国,打破科技壁垒,需要我们培养出自己的科研顶尖人才。秉承“八年一贯,本博融通”的原则,在优化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拔尖计划 2.0”以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国际视野、深厚医学基础、引领医学发展的卓越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为目标,通过增强学生使命责任,激发学生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成为能够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应对人类未来重大挑战,探索重大科学问题,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青年英才。2020 级拔尖计划的学业导师吴聪颖告诉记者:“基础医学是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未来能擎起这座桥梁的基础医学生,要能够立志服务祖国、专业思想坚定、创新潜力突出、学习能力优异。作为导师,我们会尽全力探索最优的培养方案,为同学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前沿的科研机会,全方位助力同学们在机遇和挑战中成长,成为卓越的高精尖人才,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王韵表示,面向“健康中国”“中国制造”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基础医学的拔尖计划有信心也有能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引领医学集成创新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医学战略家。“接下来要跟踪强基计划的培养过程,设立学生学习档案,定期推出博雅学堂班的动态报道,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强基计划培养的吸引力。他们要有温度、有能力,在基础医学拔尖计划的这片沃土中,达成服务国家、应对人类未来挑战的重大责任。”王韵坚定地说,“基础医学院是可以培养、成长出‘大师’的地方,学院将用最佳状态、最优资源帮助大家走向成功。相信同学们在众多师长的帮助下一定可以快乐成长为最优秀的人才!”2020 年11 月22 日,基础医学博雅学堂班的同学与韩启德院士举行“与大师面对面”活动后合影韩启德院士给基础医学博雅学堂班的同学们签名赠送他的新书《医学的温度》北京大学基础医学博雅学堂班标识:博雅塔、未名湖为背景,以北大校徽为基,托起DNA 双螺旋演化的环绕地球的双头蛇杖,象征扎根北大、胸怀世界的北大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