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火星》半月刊 与《青年作家》(一)

·张宝生

期次:第1325期       查看:134


《火星》半月刊插图


  “12·9”运动高潮后的第二年春季,燕京大学部分同学自发成立了文艺组织———“一二·九文艺社”。
  “一二·九文艺社”社员们分别编辑出版了多种文学期刊和副刊。本文着重略述的是《火星》半月刊和《青年作家》。
  《火星》半月刊是“一二·九文艺社”最先出版的刊物,于1936年4月1日面世,横排,16开本,文字简短,篇幅很小,每期有8—10页,最后一期有16页。所载文章和诗文,充满了革命热情。该刊由王维明负责,白汝瑗(玲君)为本刊写了发刊词《火星的诞生》。
  《火星》半月刊从1936年4月1日出版至6月14日休刊,仅发行两个多月,时间虽然短暂,但编辑和作者们把文艺当做民族解放斗争的武器,紧密结合当时的抗日救国运动,喊出了亿万民众心里被压抑了很久的呼声,表达了北平人民抗日救国的强烈愿望。
  “12·9”运动时期,“国防文学”的口号提得很响,文学界对此讨论也是非常热烈,《火星》半月刊也发表了理论性的作品,如署名丹昉的《国防文学与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葛力(力野)的《国防文学论》、丹昉的《现阶段下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在文艺理论介绍与评论方面有丹昉的《我们的认识和态度》、《大众文艺大众语和新文学》、《五月里的文学时代》、《从巴黎文艺界的宣言说起》、《戏剧在当前的任务》。提出“文艺应当正确地、批判地反映现实”,“为了生存,就要斗争的必然大路,指示给大众,并且实践地参加到大众的队伍里,把群众底意识组织起来,来反抗我们共同的敌人,来和帝国主义、民族罪人、封建余孽作殊死的斗争”。
  为了反对伪自治政府的出现,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北平学生率先掀起“12·9”和“12·16”救亡运动,虽然这一运动一时奄息在反动政府统治下的白色恐怖之中,但是青年们并没有放弃救亡运动,一部分从事文艺工作的人,他们发挥职业特长,用笔做武器,用刊物做阵地,反映现实,唤醒大众。
  发表在《火星》半月刊第1卷第1期的短篇小说《胜利的微笑》,真实再现了一个名叫郭清的十八岁中学生,因参与“12·9”和“12·16”游行示威运动而被捕,并惨死在监狱里的情形。这位坚强的青年,面对反动派的严刑拷打,始终一言不发,但是在临死前却开口大声喊出“我是中国人,我要救中国”。
  郭清惨死在狱中的消息传出后,北平学联应广大同学的强烈要求,立即采取了紧急行动,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3月31日,在北大三院举行了追悼大会,并在会后抬棺游行。
  游行后,白色恐怖日益加剧,更加激起人们心中的怒火,张非垢(张福垕)发表在《火星》半月刊(第1卷第2期)上的诗文《“三三一体”—给关在狱里的》,反映了当时斗争的情形,并向被捕的同学们致以极大的同情、慰藉和鼓舞。《悼郭清》这首短诗是作者因为“三三一”被捕,在军人监狱里作的,曾发表在狱中出版的文艺三日刊《牢狱之花》上。5月1日《火星》半月刊(第1卷第3期)转载,以示对郭清的深切怀念和对反动派和汉奸政权的无比痛恨与强烈抗议。
  《火星》半月刊的主要读者对象是知识分子,虽然在文字上有欠通俗化,但诗的创造相当成功,有创造力,有时代感,能激发救国热情。如《是时候了》《“三三一”体—给关在狱里的》《春之颂歌》《战歌》《大众的灯塔》《五二八》等。《大众的灯塔》写道:“我们不怕强暴的挫折和大的牺牲,肉体是我们的武器,鲜血是我们的光荣,争取全民族的解放就是我们当前唯一的使命。”《是时候了》这首诗,以高昂的情绪唤醒人们,“是时候了,我们一刻也不能再迟疑!敌人虽然来着‘反动大联合’,敌人虽然万分穷凶鄙俾无耻,但!历史告诉了我们胜利是我们的!”这些诗文采用面对读者大声呐喊的方式,应和了时代的主旋律和青年的激愤心理,倾泻出全民族郁积的爱国主义情感。(待续)(作者为北大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