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意义与高校哲学
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 ·韩震

期次:第1319期       查看:48


韩震


  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是中华民族未来伟大复兴的理想蓝图。这样一个平实而又生动的词,概括了当代中国人的希冀、追求和使命。
  首先,中国梦构建了对中国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光荣梦想。这个光荣梦想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基础上绘制着的未来蓝图。中国的崛起,首先应该是中华民族思想的觉醒,是中国人民自我主题性意识和价值追求的觉醒,即中国人民自我主体性精神的萌发。在古代,中国的梦想是自我理想的前景,即中央王国礼乐四周的“天下”图景。近代以来,由于文化上和制度上的落后,我们自己的理想梦境无法与现代性欧美的梦境相抗衡,于是我们开始把别人的理想当作自己的未来前景,失却了自己的理想前景和价值追求,结果大多都是噩梦或者乌托邦的虚幻之景。今天的中国梦,要求我们与世界其他的各种“梦想”既相互比肩又相互参照。同时不忘做自己的梦、奏自己的曲、走自己的路,提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国人民国家认同的目标性理念。
  其次,中国梦以外延明晰而内涵深邃的符号,勾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强国目标,提供了中国人民易于理解又最具吸引力的社会发展蓝图。在不同的时代,中国梦在内容的侧重和表现形态上也有所差异。在古代中国,中国梦大概就是国泰民安;民国初期,中国梦是摆脱西方列强的控制,实现中华民族完全的统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梦则是驱逐入侵的外敌,捍卫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梦则转向努力推动社会发展,“超英赶美”;改革开放初期,“小康社会”成为中国梦的符号,我们的梦想更多地仍是发展生产,摆脱贫穷。而目前,我们的中国梦则明显地转向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这个光荣的梦想似乎越来越接近实现的前夜。
  最后,中国梦以美丽而又可以企及、现实而又开放的未来前景和理想图景,提供了激发中国人民不懈努力的动力源泉。中国梦就像催人奋进的战鼓,激发我们去追逐自己的理想之梦。但要实现“中国梦”,需要积极奋发的行动意志和行动能力,需要中国人民勇于创造、勇于创新、勇于引领世界发展的万丈豪情。
  实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作为当代中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工作,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其一,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探究中国梦的历史根源、现实基础和未来前景,从而凝聚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也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梦激发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观力量。同时,中国精神与改革开放是不矛盾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要发展,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当代中国梦是与其他民族梦相互映照的梦。其他的梦能启迪激发了我们民族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梦也会给世界带来许多新的色彩。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追求,但更应该创造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价值理念和理想前景。
  其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探索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方法与措施,这就是研究中国道路的历史方位和前进路径。历史告诉我们,照搬别人的路往往难以走通;追求自己的价值理念,我们才能做自己的梦。而在艰难曲折的摸索中,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自觉和自信,始终如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其三,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寻找表达中国梦的中国话语和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为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鼓与呼,从而激励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中国力量。梦想的价值不在于总是“在梦中”,而是激发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站在历史发展的新的起点,我们更应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投身到实际行动之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在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时代,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总结中国经验、建构中国理论、凝练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而努力工作。
  (本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韩震在北京大学五四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