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杜晓勤教授谈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

期次:第1317期       查看:187


杜晓勤教授


  编者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教育部为表彰和奖励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成绩,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该奖自1995年首设以来,一直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本报采访了其中部分获奖成果,特设专栏,即期起陆续刊登。
日前,教育部公布的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获奖名单中,中国语言文学系杜晓勤教授的著作《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杜晓勤主要依据殷璠《河岳英灵集序》所说盛唐诗“自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从声律的完善和风骨的形成入手,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过程。
  声律嬗变:调声术的觉醒
中国古典诗歌在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唐代以来的近体诗形式之前,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初在先秦时期,《诗经》、《楚辞》的诗律主要是依附于乐律而形成,魏晋时期诗歌逐渐脱离音乐,开始讲究声韵的清浊、轻重,而发展到齐梁时期,有意识地四声分用而且追求对仗的新体诗(永明体)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完全独立于音乐的诗歌形式,可称为徒诗。诗歌虽然离开了音乐,但并没有放弃声韵上追求和谐美感的艺术发展规律,从齐梁永明体到盛唐律诗的声律嬗变,体现的就是前人对诗歌在声律上与音乐异质同构的追求。
  永明体中已经对五言诗同一句中四声递用、二五异声、一联上下句间对应位置用字须异声有所要求,南朝时沈约提出的“八病”之说从理论上对永明体的声律提出了要求。但“八病”理论是通过避忌声律错误的方式消极地进行诗律规范,并且主要对句内的句律、联内的联律提出要求,而对篇内联与联之间的篇律的要求并不能形成固定的规则。
  因此在成型的律诗所具有的粘、对、押韵、对仗等特征之中,联与联之间的“粘”是五言诗从永明体到盛唐近体诗律化过程中最本质的一个变化。杜晓勤就是从声律“粘缀”的角度对永明体到盛唐沈宋体的嬗变经过进行了细节以及原因的研究。
  从齐梁到盛唐,诗歌的声律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讲究二五异声与四声递用的永明体。后在梁大同年间,随着刘滔主张二四异声的新声律理论的提出,形成了以徐陵与庾信为代表的徐庾体诗歌。进入唐代后,贞观中后期上官仪与元兢等人将五言诗律化推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元兢提出的调声三术使五言诗创作的调声方法从消极的“病犯”理论发展成了积极的调声术,形成讲究联间粘缀与通篇和谐的诗律。而之后的沈佺期和宋之问将元兢的调声术进一步推广,至此新体诗由句到联、由联到篇都成为一个声律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在这个诗律嬗变的过程之中,诗人的写作追求,诗学理论的发展,都对五言诗的律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像《北堂书钞》、《艺文类聚》等类书,以及《诗格》、《笔札华梁》等诗文作法的书籍都对诗律规则的传播与普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君主宗室或诗坛宗伯通过自身社会地位而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正是因为沈佺期、宋之问对元兢调声方法的推广,以及宫廷诗歌率先按照此法进行大量创作,才在此后形成统一的诗体规范,让盛唐诗歌能够在这样的规则中得以高产创作并繁荣发展。
诗人心态:从齐梁的雅澹富逸到盛唐的雅正刚健
在勾勒声律发展轨迹的同时,杜晓勤还阐述了齐梁至盛唐间诗人心态的嬗变轨迹以及诗人心态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他把这二百年间诗人心态的演变过程分成齐梁、周隋及唐初、武后中宗朝、开元中前期等四个各具特征的历史阶段,详细分析了齐梁的雅澹富逸到武后中宗朝的积极仕进、热衷功名再到开元中前期的雅正刚健这一诗人心态的变化过程。
  在杜晓勤眼里,士风和诗人心态的转变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他强调,存在诗人心态变化与诗歌风格转变不同步的现象。唐初有些诗人虽然骨气刚健,但部分诗歌却婉媚凄迷,如唐太宗写的一些诗作就沿袭了齐梁雕章琢句的诗风,是披着齐梁外衣表达唐初的精神气象。彼时诗人心态已经变化,但诗风却还未完全改变。士风、心态和人格研究的角度,并不是新鲜的题目,但杜晓勤深入钻研史料,提出了很多新意迭出的创见,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例如齐梁诗人信奉“涅槃学说”、“菩萨戒”与其创作艳情诗的关系、分析初唐四杰的文化心态与儒道思想的关系;指出陈子昂人格精神的家学渊源等,从各个不同角度拓宽了这段文学史的研究视野。同时,不同于有的学者对文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平面化叙述,杜晓勤认为,政局的变动、文士地位的上升、文化思潮的变迁是影响齐梁至盛唐诗人心态变化的三个重要因素。
  杜晓勤提到,为了不使文人心态的研究流于泛泛之论,他给“诗人心态”划定了研究范围,即主要从人生目的(包括人生抱负、政治理想)、生活方式(包括生活情趣、仕进方式)、理想和现实之关系(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本质)等三个层面考察,并仔细甄别文人心态与作家思想之间的差别。他在接受采访时还以李白为例,谈了李白的心态与其他诗人的不同:首先李白的人生抱负比一般人要高,他不仅想当官还想成为帝王师;他的仕进方式也不同于一般的科举,他想献奇策以求仕;另外李白又生不逢时,这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杜晓勤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不同诗人的心态,更加具体细腻地让我们感受到李白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谈及诗人心态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杜晓勤认为其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他告诉记者,诗人心态对诗歌创作之影响,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其间不仅是有中介的,而且影响也是有限的:首先,诗人心态与作者在诗歌中表露出的精神境界、人生抱负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次,诗人心态对诗歌中情感基调的影响稍间接些,并不是诗人具备多高的人生理想、多大的人生抱负,诗中就会反映出多么高昂的情感基调。相对说来,诗人心态的变化对语言、声律、意象等艺术因素并无多少直接影响,如果说有影响,也是以审美趣味为中介的。
  数据基础:借助于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过去学界在研究声律变化发展的轨迹时多用例举法,即通过举例来说明变化和发展,而杜晓勤的研究并不满足于用举部分诗例得出的结论。在完成《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时,他花了3个月的功夫一边查阅《广韵》一边为齐梁至盛唐的每一首新体诗逐字标注四声,并根据诗歌联与联之间是否相粘分成粘式律、粘对律、对式律,将3种情况在不同诗人的创作中出现的次数与比例进行了统计,制成了《永明至隋末五言新体诗声律发展统计表》和《初唐五言新体诗声律发展统计表》。“例举法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需要大量数据统计和分析才能看出诗歌合律程度,因此需要花大工夫做这些基础工作。”杜晓勤谈到书中附表时这样说。“查阅韵书手工逐字标出四声的好处是能够知道声调、韵部等,但统计时也很可能会算错。”因此,在完成《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后,杜晓勤对古诗文声律的数据统计方法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他与尹小林先生的国学公司合作,经过多年努力,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建立了“中国古代诗歌声律数据库”,并研制成功“中国古代诗歌声律分析系统”,可用来迅速快捷地对《诗经》以来的诗歌声律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在不断改进中,“中国古代诗歌声律分析系统”日臻完善,现在已经进化到4.0版本。据杜晓勤介绍,今后可能还会在此系统中加入近体诗句格拗救的判别的新功能,使之成为分析古代诗歌声律方面更为完备方便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校报记者 莫菲 丁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