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感怀古今

———校报记者团清西陵采风记

期次:第1316期    作者:乔治洋   查看:73


北大校报(校刊)记者团清西陵采风


  4月21日晨,晴空万里,春风和煦。参加校外采风活动的北大校报记者们从学校出发,前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的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以及光绪的崇陵。
  在车上,记者团众位兄弟姐妹先通过一个姓名游戏,彼此熟悉了许多。大家一边游戏一边聊天,气氛十分活跃,当玩到“I’venever”
  这个游戏的时候,马荣真和刘镇杰最机灵,点子特别多,常号召大家联手迫使某位不幸者“就范”,输了就要表演节目。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滕斯瑶和我输了,就给大家唱了一曲《因为爱情》,我的五音不全正衬托了滕思瑶的天籁之音。看来她必须要感谢我这片绿叶才行。
  终于到了清西陵。
  刚下车,校报常务副主编汤继强老师就开始给我们“上课”了,竟吸引了园区的导游也过来聆听。
  位于清西陵中心位置的泰陵,是清西陵中最大、最豪华的陵寝,气势磅礴的建筑穿过历史的迷雾隐约中透露出当年“康雍乾盛世”的繁华气息。而已有些破碎的青石板路面和斑驳的红墙暗示我们,历史的车轮早已滚滚向前,这里只是历史留下的一小片足迹。遥想当年的康乾盛世,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帝国曾经雄踞天下,辉煌一时。然而,由于落后的观念和闭关锁国,康乾盛世转瞬即逝。
  慕陵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但是外观朴素的建筑里却是相当奢华。慕陵的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而且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都是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的龙,极为精美。道光皇帝时期大清帝国的国势已大不如前,还经历了鸦片战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道光帝自感愧对祖宗,所以在其陵寝修建中要求简化。
  昌西陵是仁宗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的陵墓,与慕陵体制相似,但建筑规制更加简陋。值得一提的是昌西陵宝顶周围的“回音壁”,非常奇妙。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人靠墙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接下来前往附近的永福寺。这是专为陵寝祭祀设置的皇家喇嘛庙,坐北面南,依地势前低后高,层次分明。寺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建筑,为喇嘛居住之处。整个寺院主要殿宇均为黄色琉璃瓦顶。黄瓦红墙,掩映于苍松之间,高低错落,显示出一幅幽静壮观的古刹风光。
  在永福寺短暂停留之后,大家赶往采风的最后一站———光绪的崇陵,这也是我们最期待的一站。崇陵在泰陵东侧5公里,是中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崇陵规模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楼、石像生等建筑,但也独具特色,尤其是其排水系统,设计精巧,科学实用。可惜的是,崇陵曾经被盗过,我们从倾斜的甬道进入地宫可以明显看到盗掘时留下的痕迹。整个地宫为拱券式石结构,墓道全长63.19米,共有四道石门九道券。石门是用整块的青白石雕成,上有造型生动的菩萨立像浮雕,象征光绪帝后亡灵进入佛国天界,极乐世界。穿过第四道石门之后,幽幽的灯光下,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并放在巨大的石床之上。这两具棺椁无声地告诉人们过去的如烟历史。
  回来的路上,大家似乎经过厚重历史的熏陶,变得深沉了许多。坐在返程的车上,大家都在沉思着什么,又在追问着什么。进入北京界后,大家开始小声地聊起来。龙茂乾感慨地说:“过去和将来都是头脑中的时间概念,只有现在才是真实的存在。很多事情不能拖着以后再做,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以后,我们要活在当下。”的确,清西陵之行让我们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交流了新闻工作经验,也对人生、对历史产生了一些哲学思考。
  校刊副主编陈云超老师说,很多事情,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觉得没什么,但过去之后,我们回头望,会发现它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深深留恋。让我们好好珍惜,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吧。
  虽然采风尚未结束,我们已经开始怀念起来。望着车窗外高远的蓝天白云和渐渐远去的红墙金顶,我们仿佛在和一段历史告别,而我们又的确是在和一段历史告别。(作者为城环学院2012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