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奋进之路上

——写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十周年之际

期次:第1662期    作者:■  校报记者李慧宁   查看:33

2019年4月14日,北京大学举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千名师生在湖光塔影中唱响爱国最强音。


126岁的北大,沐浴着明媚春光,生机勃发。

十年前,也是在草木蔓发的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他对北大师生的殷殷嘱托催人奋发。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但会有第一个北大”,2014 年 5 月,在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他对北大寄予厚望。

十年来,北京大学牢记嘱托,踔厉奋发,扛起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任务,书写着新时代崭新篇章。

赓续红色血脉

培育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放眼中华民族复兴大业,高瞻远瞩地为高校指明了方向。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 5 月再次考察北大时又强调“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赓续红色血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扛起民族复兴的大业,是北大办学的重中之重、立身之本。

育人德为先。马克思主义是北大最鲜亮的底色。北大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从1992年率先成立全国第一家马克思主义学院,到2018年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从开设“大钊班”,到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育人工作中,北大高扬马克思主义的大旗。

从校党委书记、校长连续 6 年上三尺台讲授“开学第一课”思政教育项目,到毕业离校“大思政课”,北大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引导北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北大思政“金课”与课程思政同发力,开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及19门“四史”课程,打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金课”。

思政课程也在田间地头落地开花。“北大思政课是一门‘沾满泥土气息’的课程,教会我‘扎根群众,读懂中国’。”北大中文系 2022 级硕士生周思睿这样说。北大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实践育人的综合改革,开设“思想政治实践”必修课。截至 2024 年,北大在全国建设了420余个主题鲜明的思政实践课教育基地,共计 1.5 万名北大师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读懂中国。

“未来学校仍要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发掘各学科、各院系的育人资源,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说。

北大培养立大志、怀大德的有志青年。近年来不断涌现了“雷锋团唐青”“航母女兵王心仪”等优秀典型。从中国空间站首位进驻、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到“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宗立冬,北大学子奋战在各条战线,书写着北大人的青春励志故事。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自 2010 年启动定向选调生招录以来,截至 2024 年已有4200余名北大毕业生走上选调之路,足迹遍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大将五四精神注入时代内涵,引导学生以理想信念铸魂、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谱写了“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时代新篇。

勇担文化使命

探索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

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北大的学术才会茁壮勃发,中国的学术声音才会底蕴丰厚,北大的办学之路才能走稳健、行致远。

适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北大探源中华文明,传承文化根脉,立足中国特色,北大学术气象。

北大致力于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逐步成为人文社科的学术高地。十年来,北大秉持“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高度自觉,老中青三代学人深耕《儒藏》文化工程,历时近廿载,《儒藏》“精华编”圆满收官,“全本”编纂顺利启动。这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牵涉最广、最具系统性与典范性的基础文化建设工程之一。

走出书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北大以“考”当家,溯中华文化之根。从河南平粮台,到四川广汉,从陕西宝鸡,到新疆民丰……北大考古工作者深度参与“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三星堆遗址发掘等世纪工程,出没在田野,躬身于遗址,立志释中华,探寻文明源头。2021 年,三星堆再醒惊天下,一众北大学者参与其中,再立新功。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面对越来越多的文物遗存,北大以“证”当道,追中华文明之源。从建设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到搭建古陶瓷便携式XRF釉层元素大数据库,北大用科技考古助力中华文明探源。考古文博学院科技考古实验室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十年来,北大始终是文明探源的先锋。

薪火相传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传统,是北大学术的亮点。2015 年 3 月,由北京大学牵头启动的《马藏》文化工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研究和思想阐释新的学术范式。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编译《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等,北大扛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深入研究,也筑牢了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身处中华民族发展最好的时代,解答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北大义不容辞、挺膺担当。

林毅夫教授领衔创办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深挖新中国70多年经济发展的理论富矿,推动经济学理论自主创新,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风靡海外、影响深远。北大相继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人文学部跨学科研究平台等载体,稳步搭建新型智库体系,以更多的“北大方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服务“国之大者”

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北京大学成立于维新运动之时,承载教育图强之责。在新时代,北京大学正致力成长为一支重要的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矢志于科技强国正是中国大学的天然使命。

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北大重任在肩。

主动攻关“国之重器”,北大专心做自己的科研,有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为了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重大原创性科研突破,北大前瞻布局“新工科”,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汇聚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从邓宏魁教授团队创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一代底层技术,到彭练矛教授团队将碳管芯片技术水平推至 5 纳米,创造未来芯片的北大方案;从颜学庆教授团队建成世界上首台 1%能散激光质子加速器装置,到程和平教授团队领衔建设怀柔科学城“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十年来,北大勇担科技兴国使命,始终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前沿。作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大时在座谈会上发言的青年教师代表,化学学院陈鹏教授始终不忘嘱托,扎根中国大地做科研,十年如一日,推动了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和疗法创新。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国家的战略所指就是北大人前进的方向。十年来,北大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遍布京津冀、中原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地。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为了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北大把学科建设作为第一支点,建成19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新入选 41 个一流学科,32 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 A 及以上,稳居“双一流”高校首位。

十年来,北大坚定走中国特色教育开放之路。从加入“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到积极筹建和参与国际大学联盟,北大正在打造一个全球的学术命运共同体。

在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扎根中国大地,探索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之路,北大信心百倍、砥砺奋进,未来可期、前景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