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新秀

张春泥:做一位有趣的老师

期次:第1658期    作者:■  校报记者肖涵  李慧宁   查看:12

张春泥

作为社会学系青年教师,张春泥有两张名片,一张是学生口中的“春泥女神”,另一张是公众号“统计课是纸老虎”的号主“Dr. 喵”。浏览公众号往期的文章,会发现其中既有教材、书单推荐等学习指导,又有“爱情统计学”“奶茶引发的统计思维创新”等趣味话题,从中或许能窥见张春泥颇受学生欢迎的原因。在采访中,张春泥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教学心得娓娓道来,有趣而不失严谨,这是张春泥给记者的最深印象。

一、学术人生,从心而行

张春泥和社会学的相识始于偶然。2003 年填报高考志愿时,张春泥填报了中山大学的中文、经济、法学等专业,最终却被调剂到了社会学系。在上了两次蔡禾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程后,张春泥觉得社会学很有趣,充满了深刻的思索,为我们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多元的视角,“既来之则安之,就好好学吧”。

张春泥进入社会学系时,正值中国定量社会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诞生了许多大型的社会调查项目,国内外社会学者的交流也很频繁。从中山大学到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学术资源、不同阶段老师的悉心指导都为她走上学术道路、最终“入行”提供了莫大帮助。

得益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重视调查实践的浓厚氛围,张春泥获得了一些参与学术研究的机会,从构思选题、统计运算,到写作表达、论文投稿等,她都得到了锻炼,并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保研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到北大以后我发现,自己在实践方面得到的锻炼比周围同学要更多一些,其实那时候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好用的科研助理。”

硕士导师刘爱玉的包容型教学风格让张春泥受益匪浅。刘老师鼓励甚至资助张春泥参加北大的学术讲座、暑期课程,也支持她参与系里其他老师的科研项目。也正是在刘爱玉的推荐下,张春泥认识了当时在密歇根大学任职的谢宇教授,后来在谢教授的门下攻读博士学位。“谢老师对我的学术眼界和学术品位的影响是最大的”,据张春泥回忆,谢宇在密歇根大学的二十多年间,几乎听遍了学校里所有的社科类讲座,不论讲座内容与自己的研究是否有关。受谢老师影响,张春泥也喜欢涉足不同研究领域,她也因此具有了更加广博的学术视野,储备了丰富的知识。

张春泥坦言,在学术道路求索的过程中,自己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期间,她的另一位导师谭康荣教授在聚会上讲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故事,并问在座同学,为什么乌龟的活动范围可以穿越大洲,而兔子不能。这个问题引发了张春泥的思考:“乌龟会赢其实也不完全是因为坚持,问题的关键在于比赛的终点在哪里。如果赛程是短距离的、终点的位置非常明确,那么乌龟无论如何也跑不过兔子;但是如果赛道是长距离的、目标是非常不确定的,这时候谁能坚持下来谁就能胜利,乌龟的胜算就会大得多。”学术道路是枯燥、充满不确定性的,有许多“天赋异禀”、在学术成就上领先的同辈在不同路段上选择了放弃。张春泥相信坚持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她的心得是“小事随脑,大事随心”。对于小事可以精打细算、货比三家,但是对于人生规划这种大事,就不要再处处权衡利弊,因为每一个选择都有利弊,每个人也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只能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最想做的事业。

二、多领域开花: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张春泥的研究涉及农民工就业与收入、中国宗教测量、青年私生活、中国家庭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等多个领域。这一方面是受谢宇教授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学术兴趣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源于她自身的研究经历。从研究生阶段起,张春泥就开始参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从撰写调查报告到参与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她都置身其中。目前,作为该调查项目的联合负责人,她深刻体会到做社会调查兼顾不同领域学者研究需求的重要性,这对知识面的丰富程度也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在多样的研究领域背后,贯穿着她对学术研究“有意思”和“有价值”的追求。最初选择研究主题是因为觉得某些现象不同寻常,深入研究后,她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学的意义所在:一方面能为以后的研究留下珍贵的记录和资料,另一方面新的研究成果可能会纠正人们原有的偏见和误解。特别是中国的社会学现象中有许多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仍待中国本土的社会学家们去探索。

在张春泥擅长的定量研究中,方法的选择和改进对于研究非常重要。例如,在中国宗教调查中,一方面,从事定性研究的学者认为中国是典型的宗教人口大国:各种神灵应有尽有,算命、进香、祭祖等宗教活动随处可见;但另一方面,以往历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信仰宗教的人口比例从未超过 15%。张春泥与同事卢云峰合作,分别负责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双方结合所长,发现了以往结论掩盖下的有趣现象。由于中国的宗教信仰不是完全排他的,受访者对宗教的定义与边界也没有清晰的了解。如果用既有的西方测量工具来调查信仰状态,可能会导致漏报和误报。基于此,在 CFPS2014 的问卷中,他们将原本宗派本位的测量方案改为神灵本位的测量方案。改进问法后,中国五大宗教的信徒在样本中的比例提高了约7%-10%。

再如,张春泥将社会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离婚家庭子女的表现提出了新见解。以往西方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历父母离婚的子女在诸多方面不如完整家庭的子女表现好,但张春泥的研究却发现,中国离婚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并没有明显的劣势。相反,如果让情感破碎的夫妻勉强共同生活下去,父母之间频繁的争吵或许会对孩子造成比离婚更大的伤害。

张春泥努力使自己的研究给社会带来切实影响。2022 年 12 月,在“让独自抚养不再难——关注独抚母亲的困境和需求”媒体沙龙上,张春泥线上进行了以“中国单亲人群的特征与社会处境”为主题的分享。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她强调应该破除对离婚家庭子女的刻板印象,打破偏见。在讲座直播过程中,张春泥看到不少弹幕对她的观点表示支持。“有很多观众说自己就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但还是很优秀,”张春泥说,“我很高兴能为这个群体说一些话”。

三、言传身教:以趣味、严谨和耐心贯穿教学

在“北大树洞”里搜索张春泥的名字,会看到同学们对“春泥女神”如潮般的好评。有人说“教育社会学思考”课“内容非常有趣”“讲课非常清晰,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有人说“本科四年第一次遇到‘社会统计学’这样设计如此清楚、任务量如此合理、安排如此科学的课程”。

张春泥的教学理念与学术研究经验一脉相承,都强调趣味优先,“在大学特别是在北大当老师,首先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老师不应该靠点名让学生学习,而是要用课程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也要跟年轻人学一些新事物,了解他们的梗”。比如讲到列联表的相关知识时,张春泥会使用《此间》编辑部对北大学生的恋爱状态和态度作为课堂练习的案例,更多的趣味案例则被分享在“统计课是纸老虎”公众号上。

对于本科生的培养,张春泥把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她曾经给学生举过一个例子,对定量研究的认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靠天吃饭”,统计软件输出什么,你就接受什么,能不能得到显著的结果全凭运气好坏。第二个阶段是“靠技术吃饭”,能够通过技巧来解决问题、优化分析,以及知道一些分析技术上的陷阱。而最高层次是“靠想法吃饭”,能够凭借洞见和对数据的敏感性引导研究,在跑数据之前就知道得到的结果可能会是什么,或者看到某个统计结果,能够直觉判断出它是不是对的。所以解决问题的逻辑其实比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除了学业上的指导,张春泥也非常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她深知科研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对于不愿读博深造的同学,张春泥不仅支持他们就业,还会在师门聚餐的时候邀请行业前辈,帮助学生扩展人脉资源。对于有兴趣耕耘学术的研究生,张春泥会尽自己所能地提供细致的指导,培养他们独立科研的能力。

2021 级硕士研究生潘修明回忆道,在他和张春泥老师合作完成一篇论文的过程中,“张老师先写了初稿,然后我再进行修改完善,比如数据分析、制作图表等等。这个过程就像打乒乓球,我修改一稿,老师修改一稿,然后再交给我,这样一遍遍改下去,来来回回总共有七次。”在申请读博时,他曾一度陷入焦虑和迷茫:“其实老师是一直希望我去读博的,但是她没有倚仗长辈的身份帮我做选择,而是来开解我。老师说,‘人生很多事情都是破釜沉舟去追求的,没有那么多最优,没那么多趋利避害’”。对此,张春泥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之后,鼓励潘修明调整好心态,把眼下的事情做好,把已经开始的事情做完,“人生的回报都是在专注眼下时得到的。”

从趣味出发,既是张春泥进行学术研究的驱动力,也是她开展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将严谨和耐心贯穿始终,既是张春泥从事科研的信条,也是她对待学生的态度。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教学和科研,张春泥得到了学界和学生们的认可,在2020 年和 2021 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

女学者应当是什么样子的?从怀揣对大学老师的憧憬踏入学术圈,到在社会学的黄金年代跟随海内外名师学习,如今自己也成为学生口中的“女神”老师,张春泥一直在思考理想的教师形象。学术圈不乏渊博的、宽厚的或有趣的男学者或年长的女学者,鲜有公认的女性“版本”。作为青年学者,张春泥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独特之处,“我希望女学者可以不用变得和男学者一样,比如可以保留对美丽的追求、对家庭的关怀。我家里有两个小孩,我希望既可以做一个好学者,也可以做一个好妈妈。在这方面,我一直努力成为学生特别是女生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