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班” 纪事

传承薪火谱新曲

——北京大学第五期“薪火班”的青春之歌

期次:第1658期    作者:■  校报记者李沛原  王清昊   查看:14


向勇正在卸载捐赠的暖炉灶

努尔波力·努尔兰和农民一起采摘葡萄


行前路于阡陌桑梓、乡间田野,传薪火于雪域高原、大漠深处。2023 年 11月27日,北京大学基层选调生返校培训“薪火班”第五期举行,北京大学张开怀抱,召唤了又一群久久未归的毕业学子回家。自 2019 年“薪火班”培训开办以来,如今已经是第五个年头。78 位选调生,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1 种专业学科背景,第五期“薪火班”以最大的规模、最新的理念,把“一生北大人”的真情和温暖深种于学子心间,也让“扶上马,送一程”的希冀和责任落地在课程实处。学员们是为基层事业前赴后继的传薪者,是群众眼里的顶梁柱,也仍是母校心底的当初那群聆教未名湖畔的学子。在这里,他们知来路,踏归途,有去处。

知来路:你们在哪,北大就在哪”

“我是18岁迈进这个园子的。”刘怀辉2005年考入中文系,2012年硕士毕业到吉林省工作,2023 年任职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谈起初入中文系的时刻,他依旧心潮澎湃。“你们到了北大中文系,就不应该再担心生计,而应该怀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抱负和理想。”在18年前的开学典礼上,时任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的这段话,陪伴着刘怀辉赏尽乡村的星河,也历经关外的风霜。“学了这么长时间经世济民的思想,总想去实践一下。”刘怀辉放弃了高薪工作机会,走上了通向基层一线的漫漫长路。

努尔波力·努尔兰在2006年通过了内地新疆高中班的考试,2010 年考入北京大学。“党和政府帮助了我很多,我也想力所能及地去回馈社会。”2014 年从法学院毕业,他回到新疆,成为一名驻村干部。驻村工作异常繁忙,每月一次的回家机会弥足珍贵,有时甚至大半年没有回家。“孩子都认不出我,特别认生。”说起家人,他眼眸低垂、满心歉疚。

在往来于故乡与异乡的路上,选调生们步履不停,他们忘不了乡民的殷切期待,亦忘不了母校的谆谆嘱托。“工作报到时,领导特别惊讶、好奇,说:‘让我看看北大的毕业证长什么样子。’”2009届药学院本科毕业生顿珠忘不了初到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乡镇的情景。“我们选调生到地方去就职,无论做什么工作,有这个北大身份,就永远是别人关注的焦点。”北大的身份也是对选调生们的一种“鞭策”。

“赓续北大人的家国情怀,以北大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个人命运的‘小我’融入民族国家未来的‘大我’之中”,“你们在哪,北大就在哪。”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的肺腑之言,让法学院2016届毕业生张敏眼眶湿润了。

踏归途:“这是青春的北大,这是永远的校园”

“前沿创新”,5 家标杆企业拓宽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现场教学”,6所产业园区、企业、乡镇展现乡村振兴的多重进步;“大道薪火”,一场主题沙龙分享基层工作的苦辣酸甜——第五期“薪火班”用更全面的课程、更优质的资源、更妥帖的安排,迎接选调生们的回校研修。

北京市平谷区南山村是“薪火班”校外现场教学的一个目的地。亲眼见证、亲身体会,来到南山村调研学习,努尔波力·努尔兰对当地“平急两用”的建设思路感触颇深,他驻村的奎屯市开干齐乡高疙瘩泉村,劳动力闲置,村民收入来源单一。“每家每户的庭院,能利用的空间很大。”菜苗、鸡苗最后的销售却成了问题。“农副产品销售帮销相关的企业合作是我们需要的。”现场教学对他启发很大,他表示,“南山村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很大,我们也要积极跑办,争取更多支持。”

“基层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重重,多年在机关工作的我,直面群众工作也不免心里发怵,缺乏底气和勇气。”已在黑龙江省工作 7 年的张敏,在接触具体的百姓问题时,依然产生畏难情绪。“开始到基层,我时常感觉自己制定的政策、方案如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变得踌躇迷茫。”深研院信息工程学院 2021 届毕业生李胜珂,现任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党委副书记,也有着相似的疑惑。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李迪华教授《在城乡基层遇见“大问题”》的报告为他们提供了一味“良药”。人居环境改造整治理念,帮李胜珂“补足了理论之钙”。张敏也感叹道,“从此以后,我想我知道该如何开展群众工作了。”通过业界顶尖老师的授课、学员之间的深入讨论等一系列活动,选调生们再充电、再出发。

“大道薪火”主题沙龙,在选调生们与老师的讨论声中开始。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科技创新,被分为四个小组的选调生们展开了交流分享。“我们希望能够把所有的选调生和北大连接起来,加强选调生内部的联系和沟通。”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如此期待。学员们全新的思路火花不断闪现,对各地行政工作的认知清晰度和深度也渐渐加深。

“毕业 14 年来第一次回北京,再次以学生身份回到学校,感觉既熟悉又陌生。”顿珠这句“熟悉又陌生”,是所有选调生们的心声。“博雅塔下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来自五湖四海,从事不同工作的他们,向教授学习、与同窗交流,幸福和欣喜一如初入燕园门。

结业式上,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不舍地说:“北大是你们永远的家园,不管大家走得多远,家就在这里,常回家看看!”

有去处:“把北大人的智慧和力量,带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伊通百通,财运亨通”,到“喝冰岛茶,不怕冷”,再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选调生在谈起自己的工作时,总不忘加上几句接地气的宣传语,欢迎大家去做客。开班式上,顿珠代表“薪火班”学员,从党委书记郝平手中接过了旗帜,象征着北大选调生肩负新使命、奔向新征程,薪火相承的坚定和勇气。

选调生们扎根基层,与人民群众结下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2023年7月,乌兰浩特市于夜晚遭遇特大暴雨,李胜珂所在乡镇的疏散工作举步维艰、一筹莫展时,其他区域的村民自发赶过来帮忙,“成群结队的人,有的背着老人、有的牵着小孩、有的指挥调度,大家齐心协力以最快的速度将涉险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变成了李胜珂的誓言和使命。物理学院2016 届博士毕业生向勇,刚来到云南省临江市富宁县就遇到了黑木耳产业发展的低谷期。作为云南省科技厅驻村工作队的一员,他快速行动,“发现主要问题在于技术力量薄弱,菌棒生产质量不过关,请来的技术员在富宁‘水土不服’。”为此,他带领当地人民学习考察食用菌产业相关技术,建起先进的生产厂房,开展专业的种植技术培训。如今,高山里开出了大片“黑菇朵”。

在陕西省咸阳市,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2017届博士毕业生王晨曲,把优质教育机构对接到秦都区社区,解决群众文化需求“急难愁盼”;在浙江省宁波市,经济学院 2020 届硕士毕业生徐世宇,踏遍了全村3.7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在河北省雄安新区,国际关系学院2018 届硕士毕业生尚逸峰,用一堂堂生动的党课,拉近了与乡亲们的距离,更把自己当作了一颗螺丝钉扎进了雄安基层建设之中。

2010 年起,北大同各地相继开启了定向选调生招录的合作,至今已有近4000 名北大青年人走上选调生道路,扎根基层。选调咨询开放日当天,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广场前熙熙攘攘,一张张崭新面孔,一句句真切回应,把寒意未消的燕园烘托得温暖火热。“相信在你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会有更多同学加入到选调生队伍中,把北大人的智慧和力量带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也是你们为母校发展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感谢你们!”龚旗煌校长的一番话,是对选调生的认可,也是对青年学生的希冀。

在边远的小镇,在静谧的村落,没有闪光灯,无须麦克风,但是选调生们的付出,群众接过新居钥匙泛起笑容时记得,百姓收到款项抹去泪水时记得。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前路,百姓记得,北大记得。这是“薪火班”谱写的时代之歌,是将根扎进泥土里的青年人的故事,心火不息,薪火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