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探微之十二 与校史馆合办

从学生社团到音乐教学机构

——谈谈北京大学音乐会、音乐研究会、音乐传习所

期次:第1574期    作者:·林齐模   查看:367

1920 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创办的《音乐杂志》


蔡元培校长主张以美育代宗教,鼓励北大师生组织各类社团,从事各种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在他的提倡下,北大各类社团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

“皆极力谋个性之发展”。据 1920 年 12 月 17 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日刊》第二十三周年特刊统计,全校各类学生社团有28个,还不包括那些“各科毕业同学会、各省同乡会、某校同学会”等传统社团组织。这 28 个社团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学艺方面者”,另一类是“关于事业方面者”。前一类社团较多,有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社、数理学会、哲学研究会、新潮社、世界语研究会、化学讲演会、佛学讲演会、英文演说会、新闻学研究会、雄辩会、戏剧研究会、地质研究会、罗素学说研究会、社会主义研究会、歌谣研究会、健身会、技击会、新剧团、阅书报社;后一类社团有:北京大学学生会、北京大学平民夜校、平民教育讲演团、校役夜班、北京大学学生银行、北京大学消费公社、青年互助团。

在北大众多社团中,音乐社团应该是历史最久的之一。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是蔡元培校长亲自推动成立的。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之前,早在 1916 年秋,部分北大学生林士模、夏宗淮、廖书仓、周文燮、唐鸿志、林秉中、余名钰、戴臣水、戴明之、谭伟烈、秦元澄、查士鉴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音乐团,职员只设了团长一人,大家推举夏宗淮担任。后觉得音乐团名字不雅,遂改名为北京大学音乐会。会里分设国乐、西乐两部。音乐会成立后,举办过一些演出活动。1917 年 1 月 7 日上午,北大北斋学生宿舍发生火灾,数十间房屋全部烧毁,

“学生书籍衣物救出者甚少”。为了帮助受灾同学,音乐会与新剧团联合,借用青年会的会场举行义演募捐,募集资金 1000 余元。1917年12月,音乐会又参加在北京中央公园举办的京畿水灾大会义演。

一贯主张美育的蔡元培对音乐会很重视,积极支持音乐会的活动。他认为“音乐为美术之一种,与文化演进有密切之关系。世界各国,为增进文化计,无不以科学与美术并重。吾国提倡科学,现已开始,美术尚未也”。1918年6月,在蔡元培建议下,音乐会改组为“乐理研究会”

(后又定名音乐研究会),由学校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

“内容、范围均加扩充”。蔡元培还亲自草拟了乐理研究会会章,并安排徐彦之协助夏宗淮,联络聘请著名国乐大师王心葵先生来校指导。经过半年的筹备,1919 年 1 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正式成立,并开始招收校外会员。音乐研究会以“研究音乐、陶养性情”为宗旨。蔡元培被推举担任会长,会长下设主任干事、干事、文牍员。在北大众多社团中,除了进德会,就只有音乐研究会是由蔡元培校长亲自担任会长。

音乐研究会刚成立时下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五组,分别聘请导师进行教习。导师都由会长蔡元培亲自延聘。蔡元培先后聘请著名音乐大家如吴梅(吴瞿安)、王露(王心葵)、萧友梅等任音乐研究会导师。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1917 年秋季受聘为北大文科教授,在中国文学门开设中国近代文学史(唐宋迄今)、词曲课程。

王心葵(1878—1921) 名露,字心葵,号雨帆。山东省诸城人。他不仅精古琴,且对琵琶弹奏有很深的造诣,为北派琵琶演奏的代表人物。1907 年,他东渡日本求学,精研西洋音乐6年,获学士学位。在日本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宣传。他认为“欧西之乐,器则机械,声多繁促,曼靡则诲淫,激昂又近杀,既乖中和,欲藉以修身理性,宁可得也。”遂放弃西乐,专心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习。1918年5月,王心葵被从山东请到北大任音乐研究会导师,蔡元培特意召开全校大会隆重欢迎。欢迎大会由蔡元培亲自主持,先介绍王心葵,然后王心葵作中国古乐与西乐对比讲演,并即席作七弦琴、琵琶的示范表演,最后“校长率诸生向王先生一鞠躬致谢,王先生答谢”。

萧友梅(1884—1940),广东香山县人。萧友梅早年加入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曾先后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东京音乐学校、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是中国首位音乐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是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1920 年秋季,萧友梅来北大开设和声、音乐史课程,同时兼任音乐研究会导师。北大的音乐教学“始有渐蜕化形成大学内正式教育之倾向,而本校增设音乐学系之酝酿,亦起于是时”。

音乐研究会成立后,一方面在导师们的指导下,会员勤加练习,音乐知识与研究技能日益精进;另一方面,也组织一些演出活动。如1919年农历正月初二、初三,北大组织游艺会,音乐研究会积极参与,为师生进行表演。1919 年 4 月 19 日,更借青年会的会场举行面向社会的音乐演奏会。这次除了研究会的会员外,还邀请了“中西之名士淑媛,演奏古今之声乐、器乐”。当天音乐会盛况空前,

“是晚天气温和,明星灿烂……男女来宾,接踵而至。钟鸣七下,已无余座”。由于座位有限,最后还有一百多人无法入场,音乐研究会事后专门登报表示歉意。这次音乐会引起很大轰动,当时京沪很多报纸都对音乐会的盛况进行了详细报道。

1920 年 1 月,音乐研究会创办《音乐》杂志。蔡元培亲自撰写了发刊词,阐明创办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初衷,即“一方面输入西方之乐器、曲谱,以与吾固有之音乐相比较。一方面,参考西人关于音乐之理论以印证于吾国之音乐,而考其违合。”希望以此促进中国音乐的改进,并为世界音乐发展作出贡献。

随着音乐研究会教育工作的日益正规化,1922年8月,北京大学在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使之成为学校的音乐教育机构。音乐传习所所长由蔡元培校长兼任,下设教务主任、各科主任及书记、缮谱生等职员。音乐传习所招收本科、师范科、选科三类学生。本科以养成专门人才为目的,分理论、作曲、钢琴、提琴、管乐、独唱五科。只定毕业标准,不定毕业年限。师范科以养成中小学音乐教员为目的,分甲乙两种,甲种修业年限 4 年,乙种 2 年。选科专为那些爱好音乐但是空闲时间又不是太多的学生设置,不定修业年限,离校时只在证书上注明修了什么课程。本科和甲种师范科需要修满 120 学分。乙种师范和选科需要修满60学分。随着音乐传习所建立,蔡元培校长指示音乐研究会结束一切事务,将器材、会所及相关工作都移交给音乐传习所。

(作者为北京大学校史馆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