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来自平凡︱︱︱有感于王选的好人观
·秦维红

期次:第1116期       查看:1276
  在学习和纪念王选老师的大量文章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伟大”、“不平凡”、“高尚的师德”这样的字眼。的确,王选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优秀教师的典范,用这些词语形容他一点不为过。但是,我要说,如果仅限于从崇高的方面宣传和学习他,而忽视他平凡普通的一面,反而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甚至不可信,不知道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够从他身上学到什么,这样也就失去了普遍有效的教育意义。
  其实,任何伟大或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他们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多么高尚伟大,而总是认为自己很普通,自己所做的都是作为一个人和职业要求所应该做的。这不完全是谦虚之词,实在是道出了追求崇高和立足平凡的辩证关系。仅有高尚的价值指向会让人有无所适从的空泛感,但没有高的价值引领也使人难以具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坚守基本做人原则的勇气和毅力。其实,伟大来自平凡,伟大和平凡乃至卑下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平凡的人是基本能够按照做人的基本要求去做事,卑下之人恰恰是在践踏这些基本要求,而伟大的人则是在平凡的做人做事中有更高的价值追求,从而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坚守这些基本做人原则的勇气和毅力,亦即在平凡中见精神、见境界。
  王选老师之所以能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敬仰和方正员工的爱戴,自然是和他的卓越贡献分不开的。但问题并不是所有取得卓越成绩的人都能获得如此殊荣,说到底,是其崇高的人格更让人折服,而王选老师崇高人格的形成恰恰缘自再普通不过的人生信念———做一个好人。王选老师说,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首先要做个好人。他认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包括他自己。他赞成季羡林先生关于“好人”的标准: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一点就是好人。不过,他认为这个标准还可以再降低一点,就是考虑别人和考虑自己一样多就算好人。对照这个好人标准,很多人会觉得简单易行,甚至可能会认为自己也基本算是一个好人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如果我们再仔细琢磨一下,这个看似基本的做人标准并不是真的简单易行,甚至可以说是相当难的,否则人世间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冲突乃至战争了。因为归根到底,人们之间很多矛盾的产生,恰恰就是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至少想自己想得多。
  不仅仅为自己活着,就必然在处理索取与奉献、享乐与创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各种人生矛盾时不只想着自己,也想着别人。而心中有别人,就会自然看淡和正确处理很多利益冲突,心中坦然,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个人的小我走出了自身,走向了大我,创造了生命价值的永恒意义。所谓人生有限,事业无涯,精神价值无限。这才是真正的人的价值。
  王选老师说:“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活法,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这些乐趣就是创造的乐趣,就是人生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乐趣,也就是人之为人的真正的乐趣。任何物质生活的享受都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乐趣和生命愉悦感。这是我们一般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比如,吃了一顿美味佳肴的享受感,是无法跟读了一本好书、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工作的充实感相比的。而且,物质的享受是越丰富越缺乏享受感,享受的极限处即是无聊空虚。精神的享受却是无限的,越是有创造成果就越有创造热情,也就会越爱学习、爱劳动、爱钻研,从而必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钻研中而不知疲倦,就像孔子的自评一样,“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由此可见,那些追求精神价值的人,不是他们很刻意地要求自己不去关注利益得失和物质享受,更不是像有的人认为的是一种虚假宣传,而实在是一旦他们置身于创造的乐趣中,物质的享受和利益得失就自然是在他们的视野之外的。
  可见,王选老师的好人观并没有降低做人的标准,只不过是以一种更平实的语言对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进行了诠释,从而使人们更容易产生践行的冲动,并逐渐树立起追求崇高、追求更高价值实现的信念。人的能力有大小,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尤指物质贡献)也有大有小。但贡献有大小,精神可以无高下。因此说到底,提升个人精神境界,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为不为”的问题,“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而一个人只要有这点追求崇高的精神,就可以算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作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