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就业洽谈会:“三方”理性抉择

期次:第1116期       查看:1149

图一 学生们在展台前等待投简历庄明科摄
图二 就业洽谈会现场庄明科摄
  2007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3月8日上午9点在五四体育中心举办。从清晨7点多钟开始,体育中心门前的“长龙”就已排到了大院门外的马路上,许多学生手握厚厚的简历翘首以待。据介绍,这次洽谈会为期一天,共吸引了8000多名应届毕业生参加,其中除北大毕业生外,还有约3000名来自首都其他高校、甚至从外地专程赶来的高校毕业生。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感受到,在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三方的观念与行动都更加理性。在互动配合中,就业形势整体乐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用人单位:
  青睐我校毕业学生
  着重考察实践能力

  据统计,今年有来自全国范围的200余家用人单位应邀参会,规模与层次均超过了往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单位、尤其是科研单位比往年有较大幅度增加,仅中国科学院系统就有8家单位联合参会。还有许多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单位前来参会。相比较而言,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依然是需求量较大的招聘单位。
  许多用人单位表示,通过多年来对北大毕业生的使用,发现北京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而且上手快,后劲足,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强。所以他们几乎年年春季到北大招聘毕业生。
  但是,用人单位在具体抉择时也是非常的谨慎、理性,学生就读学校、专业的层次固然重要,但他们更加关注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一些单位的招聘负责人说,他们会在接收简历的同时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了解学生的谈吐举止、精神风貌和整体素质。相比于实际能力,学历和大量的“证”并不一定是决定性条件。有些学生是跨专业求职,但在所求职位的相关领域做过大量实习,一样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相反,有些学生即使专业“热门”,但在读期间缺乏实践经验,简历苍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就很难得到称心如意的职位。
  校方:
  引导学生和谐就业
  估计形势“审慎乐观”
  对于2007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方伟用“审慎的乐观”一词来加以概括。之所以“乐观”,是因为从根本上说,北大学生还不存在“无业可就”问题,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科研水平、学校整体声誉及影响力、校园文化氛围等决定了大多数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之所以“审慎”,是因为某些学生也许在自身定位、心态调整上出现偏颇,不能积极抓住机会就业,甚至“有业不就”。对此,学校将帮助他们熟悉政策,了解形势,合理调整个人择业观念和就业期望值,努力进行思想引导、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和就业推荐工作。
  据校党委张彦副书记介绍,针对2007年就业形势,结合学校实际,北京大学提出了2007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继续维持较高水平,继续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力争使我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国家重点行业与领域去工作的数量与比例有更大增加,同时做好对各类型毕业生的支援工作,实现我校毕业生的“和谐就业”。
  毕业生:
  广泛争取重点锁定
  知己知彼“能屈能伸”

  在洽谈会现场,记者看到大部分求职同学手中都拿着10份以上的简历,一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说,他带了8份简历过来,不到1个小时已经快投完了,正要再去复印几份。“现在招聘单位非常多,但每个职位所招人数有限,竞争者众多。凡有可能的都尝试一下,机会多一些,希望也大一些。”“广泛争取,重点锁定”,这是求职同学的普遍做法。
  当然,毕业生们投简历也并非漫无目的,心中都会重点锁定几家单位,并和招聘人员尽量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情况,判断这个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如果适合,则按照对方的需求突出介绍自己简历中的某部分内容,强调自己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优势所在,做到知己知彼,力求取胜。
  关于就业期望,大部分同学表示,对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不会盲目地给予过高期望值,工资待遇、工作地点都可以商榷。他们更加关心的是单位是否具备一定的层次和规模,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一些同学表示,只要用人单位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能让自己充分发挥才干,起始薪金稍低也可以接受,他们相信通过努力可以后来居上,“能屈者能伸”。
  “应该说同学们的选择已经日趋理性、成熟,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今天的燕园已经蔚然成风。”方伟主任这样评价。
  据统计,北大2007年共有8366名毕业生(含医学部)。其中,本专科毕业生(含医学部)3284人,毕业研究生(含医学部)5082人(包括委培定向毕业生600人),可分配毕业研究生4482人。全部毕业生当中去除保送、考取研究生及自费出国的同学,预计实际参加就业的约5416人。在实际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当中,大部分同学都有了工作意向,其中1000多人已签定了三方就业协议书,实际签约比例比去年同期有较大比例的增长。(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