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记之四·左少兴
想起了家乡的“长征客”

期次:第1114期       查看:665
  2006年10月,全国各地都隆重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这些日子里,我想得很多:想起了毛泽东当年写的《长征》中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想起了那些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特别是我家乡的“长征客”,想起了从他们那里受到的教育。
  我的家乡是江西老区———井冈山麓的永新县。当年参加红军的“永新人”,可说数以百计。1949年永新被解放,而率领部队的是“二野”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将军———他是在十五六岁时就参加长征的永新北乡人。那些经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岁月的红军老战士,在离开家乡十几年后,于1949、1950年陆续凯旋还乡,受到家乡人的盛情欢迎,被尊称为“长征客”。这里的“客”字有出门在外立身创业之意,通常那些在外求学谋事或从政经商者被称为“出门客”。
  解放后我听到的第一个“讲演报告”就涉及到长征,而报告人也是一名长征客———王恩茂将军。那是在1950年夏,我们永新中学高三毕业班举行毕业典礼。校方特意请当时刚回乡的老校友王恩茂来参加我们的毕业典礼,并给全校师生作报告。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王恩茂是永新县“列宁小学”的校长,在延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是359旅王震将军的副手。参加革命前王恩茂曾是永新禾川中学的学生,同学中还有其他长征客,如贺子珍等人。
  这个报告朴实无华,但生动感人,因为他讲的是长征的“故事”;但是他讲的又不是关于那一个个“战役”、一次次战斗,他讲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受。与其说他是在讲“长征”,不如说他在讲长征中“如何走路”。我把解放后听到的这第一个“报告”当作自己人生路上的第一个启蒙教育报告。
  王恩茂用鲜明的“对比”的手法,具体阐明红军战士如何在充满艰难险阻的“路上”,“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的。我至今仍记得他的这些话:“人家是有路的地方才走,我们是有路的地方要走,没有路的地方也要走;人家是白天走路夜里休息,我们是白天要走,黑夜有时也要走;人家是吃饱了饭才走,我们是吃饱了要走,没有饭吃饿着肚子也要走;人家是生病伤痛住医院治疗,我们生病伤痛也要走;人家是没有危险的地方才去,我们没有危险的地方要去,有危险的地方甚至‘死亡地带’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
  路是人走出来的。这就是红军长征走过的路,这就是红军长征精神的具体体现!那些启示性、开导性的言辞,对我们青年学子在今后人生征途中如何“走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作者为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