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寸之间雕琢

——访第二届 “白求恩式好医生” 高学军

期次:第1498期    作者:■ 校报记者 胡平   查看:82

高学军获颁白求恩式好医生奖 高学军获颁白求恩式好医生奖

高学军教授在手术中 高学军教授在手术中


  今年8月31日,中国医学人文大会在京召开,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高学军教授荣获第二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白求恩式好医生”奖项由中国医师协会和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共同评选,强调医德医风,对来自一线或基层的、科研或医疗技术水平在全国医疗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医务工作者进行嘉奖。今年,全国共有81名医生获奖,高学军作为口腔界3名获奖人之一,在口腔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弘扬优良的医德医风,本报记者采访了高学军教授,听他讲述从医的故事。走进高学军教授的办公室,“没齿无怨,每饭不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2016年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等牌匾和奖状映入记者眼帘。窗边的绿萝生机勃勃,高学军穿着白大褂坐在整洁的书桌前,笑容和蔼可亲。在教研室,高学军身体力行,诲人不倦,将教学和科研排满日程;在门诊楼,高学军始终站在临床工作的一线,勤勤恳恳数十年。
  从大都市到乡村,从国内到国外“我非常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刚进大学那会儿,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用功学习,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如饥似渴’。”1973年,高学军结束了建设兵团的生活,考取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入学后不久,年轻的高学军和其他同学一道,进入基层开始实习。
  “学医不光是学习技术的过程,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这个社会、了解病人。”在乡下做防病宣传的时候,高学军到村里的公社给老百姓进行血吸虫病的防病宣传,帮老百姓搞卫生、打针用药。看到农民缺医少药,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样的经历让高学军对学医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从乡下到县医院,高学军在各个科室学习,从内科到外科,从儿科到妇科,他和医生一起上手术台,管理病房。
  “当年一起学医实习的这帮同学,后来在各地都是技术骨干。”高学军说,正是这段扎根基层的经历,让上海大医院的年轻医学生们从理论迈向实际,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锻炼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研究生。1980年高学军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硕士学位,自此扎根北大。适逢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选拔公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凭借着上山下乡的丰富社会经历和口腔临床工作经验,高学军被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龋齿的早期发病机制。
  “每天紧张工作是毫无疑问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工作上面。”除了睡觉和家庭生活,高学军一心扑在课题上。他认为博士论文研究是一种专注性的训练,所以规定自己每天要花大部分时间在科研上。仅用三年半的时间,高学军就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
  小小龋齿,大大责任心“国家派你出去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你得有这个责任心学成回国。”在人民大会堂,一位记者曾向高学军提问,问他是否是带着要在这个领域作出一些成绩的抱负回国时,高学军说,自己回国的初衷并不复杂,这却是他真正的心路历程。
  在博士论文答辩完成的当月,高学军回到了中国。牙体牙髓病学是高学军主要的研究、教学领域。他介绍说,牙齿外部最坚硬的部分称为牙釉质,主要是矿物晶体,在产生龋病的过程中,晶体发生了何种变化,有没有办法让溶解崩溃的晶体再复原,这是自己关注的领域。
  当时我国口腔医学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回国后的20余年里,高学军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攻坚克难,取得的成绩令国内外同行交口称赞,其研究成果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科研必须在最前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高学军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专业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他认为,科研应该“始终在一线”,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到总结问题、发表论文,这是科研人员的一个基本素养。高学军精医尚学,已经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以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50篇。
  “医疗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需求,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需要能够抓住机遇。”2000年左右,高学军担任教研室主任,开展了对复合树脂粘接修复和现代根管治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等工作。近年来,他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口腔疾病的综合防治方面。2015年,他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完成了国家卫生公益项目“城乡居民牙病综合防治模式的推广应用”,为推动我国牙病防控政策的制定作出了贡献。
“几十年还来找你,这是他信任你”“面对病人,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医生的工作状态必须是忘我的。”从科研到临床,高学军内心有一个旋钮,时时刻刻将状态调整到最佳。平均每天十几位病人,高学军像工匠一般在病人的口中雕琢,耐心又细致。
  高学军的办公室整洁而明亮,墙壁上一块块牌匾都包含着患者的感激之情。对待病人,高学军既施予帮助,也和他们如朋友一般地相处。
  “没齿无怨,每饭不忘”,这幅书法作品挂在椅子后面的墙上,一进门就能看到。高学军说,这是一位75岁的病人练字之后书写的,专门送到医院。墙边的书架旁放了另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高学军曾为这位病人和亲属多次诊治,短短8个字表达了病人对高学军高超医术的赞美。
  “现在出诊少了,但是只要有老病人都尽量给安排上,几十年还来找你,这是他信任你。”高学军有很多“老”病人,有的交往逾30年,已经变成很好的朋友。高学军有一位印象深刻的病人,是动画片 《米老鼠和唐老鸭》 中文译制团队中的一位老太太,今年已经90余岁高龄,从1985年到现在一直找他看牙。前不久老太太又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高学军教老太太一些牙齿保健和常见牙病预防的知识。
  “其实老太太的牙齿也没什么问题,主要是她想我了,就过来看看。”仁心仁术,蔼然可亲。高学军从事临床一线工作40余年,用精湛的技术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其医德医风让患者如沐春风,也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2009年,高学军荣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寄语口腔医学生:坚守,坚守,坚守严格但不严厉,是学生们对高学军的印象。作为教师,高学军为北大口腔医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北京大学龋病融合课程的负责人之一,高学军与王嘉德教授共同领导了相关课程改革,获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2016年,高学军被北京大学学生会评为北大“十佳教师”。
  “我很珍惜这个奖项,这是学生一票一票投出来的,来之不易。”高学军多次被授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口腔医院的优秀教师称号,对于这个“没有官方印章”的奖项他也分外珍惜,将奖状张贴在办公室墙上最显眼的地方。
  采访将近尾声,高学军从书柜中取出一本册子,封面写着“北京大学医学部2011届研究生毕业纪念册”,翻开就能看到高学军的导师赠言,这是他对走向新岗位的口腔医学生的寄语:
  “坚守科学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因为现实中,按科学规律办事不一定见效快。但是想一想你的追求,难道只是为了一个基金、一篇论文、一个奖励,抑或名誉地位金钱?
  “坚守科学是需要耐得了寂寞的。任何收获都是在勤恳耕耘之后。当你默默耕耘的时候,不会有人喝彩,更没有人献花。
  “最后我要说,坚守科学需要一种情操,一种始终不渝的对科学的忠诚,对理想的忠诚。任何的虚伪、作假、抑或杂念,都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