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王珺

期次:第1404期       查看:97

记者专访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珺,介绍了产业结构变动指数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并指出特大城市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动机。王珺还谈到了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认为城市群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校报记者 齐华瑞
2015年11月7日上午,在北京论坛的“全球价值链共赢——地方集群的升级与转型”分论坛上,记者有幸专访到了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珺先生。方框眼镜、西装革履,自有一种儒雅温润的风度;尽管头发花白,但他站在讲台上向听众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时,却有着坚毅的目光和昂扬的声调。
“产业结构变动指数”
是研究的重要工具
王珺说,最初进行研究时,用现有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不能有效地刻画产业结构变动,即总量和结构的变动不能被同时反映出来。杜兰特使用了数学方法,从行业的就业结构变动入手,用“产业结构变动指数”度量了城市的总量变动幅度。这种方法反映的是城市行业就业流入流出的总量变动幅度,却不能判断城市的规模是增长的还是萎缩的。后来经过改进,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新的计量方法下,结构变动指数等于0.5时,城市就业总量不变,增长的行业与衰退的行业带来的就业变动相等。指数大于0.5,城市规模增长;小于0.5,城市规模衰退。结构变动指数越接近于0,表明增长行业带来就业的变动占总变动比重越小,城市各个行业越接近于全面衰退;与此相反,该指数越接近于1时,增长行业带来的就业变动占总变动比重越大,城市各个行业越接近于全面增长。
“特大城市是中国产业结构
转型升级的发动机”
通过比较2003-2013十年间中国各类城市产业结构变动指数均值,不难发现:随着经济发展,相对于2003-2006和2006-2009两个阶段,2009-2013所有城市的新生就业都有所增加。另外,就产业结构变化而言,特大、大、中小城市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流入产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流出的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制造业作为特大城市的主要流出产业,也是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主要流入产业。
王珺又向我们展示了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研究报告图表,通过各类城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之比与常住人口密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经济状况、产业结构与人口分布的关系。鉴于特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外部性大、工资水平高,人口逐步由中小城市和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聚集。而特大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密度导致了地价和房产价格相对较高,进一步使得单位面积产值低的行业从特大城市转向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特大城市转向着力发展单位面积产值高的行业。这也就解释了不同等级城市之间产业转移和结构异质化现象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特大城市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动机。以特大城市为核心、以周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为腹地的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王珺教授总结说。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借鉴意义
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肇庆、佛山、中山、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的发展,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细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职能分工,进一步促进珠三角的专业化,使城市间相互交错,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形成广泛的协作关系。谈到未来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趋势时,王珺认为:“像珠三角一样,很多地方都可以模仿这种城市群的发展结构和模式,通过产业转移,特大城市获得更多发展空间进行产业升级、得到更多的利润;中小城市也能够通过承接大城市流出的产业实现富余劳动力就业和经济积累,差异化分工使得不同级别的城市可以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和城市群体。”
报刊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