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受到总书记接见,对中国哲学情有独钟,他要带领北大学生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哲学——

安乐哲:做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期次:第1488期       查看:90


5 5月 月2 2日 日, , 中共中央总书记 中共中央总书记、 、 国家主席 国家主席、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 察。 。 这是习近平在北京大学临湖轩北侧的小庭院看望部分资深教授和中青年教
  这是习近平在北京大学临湖轩北侧的小庭院看望部分资深教授和中青年教师代表 师代表, , 并同他们亲切交谈 并同他们亲切交谈。 。 右二是安乐哲 右二是安乐哲。 。 新华社发 新华社发 ( (盛佳鹏 盛佳鹏 摄 摄) )


安乐哲与北大青年学生在一起 安乐哲与北大青年学生在一起


■ 校报记者 郑方圆
今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习近平在北京大学临湖轩北侧小庭院看望部分资深教授和中青年教师代表,并同他们亲切交谈。习近平对他们说:“看到各位老教授身体健康、精神矍铄,非常高兴,你们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悉心育人,为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向你们表示敬意”。
在教师代表中,有一位外国教授的身影十分引人关注,他就是美国籍的汉学大师安乐哲先生。他曾翻译《论语》《孙子兵法》等中国传统经典,2013年荣获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颁发的“孔子文化奖”。习近平亲切问他来自哪所大学、来中国多长时间、是否适应这里的生活,并希望他更多向国外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其实这已经是安乐哲第二次近距离与习近平总书记交谈了。上一次是在2014年9月24日召开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安乐哲说:“那次是在人民大会堂,我跟杜维明等研究儒学的学者都坐在贵宾室,总书记进来了,同我们握手、交谈。他说,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也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
两次交谈,一个话题,希望能更好地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介绍给世界,做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是这位年届古稀的教授一直以来的坚持。
中西交融:研究比较哲学
安乐哲18岁的时候作为美国加州雷德兰兹大学的交换生到香港去学习,在那里,他下决心要学习中国哲学,于是申请了加州伯克利大学。然而,由于当时里根新任加州州长并大幅提高了外来学生的大学学费,这样他不得不放弃到伯克利求学,转而到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后来他辗转到了日本、英国等知名大学,最终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开始在夏威夷大学教书育人。从夏威夷大学退休后,安乐哲来到北大,继续为儒学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学术生涯,安乐哲教授非常高兴地看到世界对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认识的改变。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了解中国,中国哲学开始被更多的人了解和研究。当然,认识的误区也仍然存在,这主要源于两大障碍:一是西方对中国文化认识的障碍。由于最早将中国哲学传到西方的是一些传教士,他们出于宗教使命的缘故,将中国的哲学传统作为东方宗教来阐释和传播,比如他们将儒学中的“天”翻译为“Heaven”,即“上帝”;将“义”翻译为“righteous”,即“按照上帝的意志做事”。还比如,西方大学是将中国哲学教学放在宗教系的,斯坦福大学的宗教学系、哈佛大学的东亚研究中心都是如此,也就是将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宗教。这就导致了西方人所说的“儒学”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儒学”。二是中国学者本身的研究障碍。十九世纪后半页,日本、中国等东方国家将西方的教育体系整体照搬过来,使得中国现在使用的教育体系、学术框架都是西方的,是用西方的概念框架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思想。因为人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而上学”与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等同,所以在文化对外传播中问题就自然产生了。
文化纽带:培养青年学生
“1985年我第一次来中国上海的时候,最高的建筑是和平饭店。每个中国人穿的衣服都一样。现在几十年过去,大家都看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谈到自己所看到的中国变化时,安乐哲这样说。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政治、科技突飞猛进,对文化发展的要求当然也与日俱增。中国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大,带来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关注度。他提到,现在的美国人,特别是美国年轻人,都关注中国,他们的生活也离不开中国。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转折的时代。这一方面意味着外国将会更多地了解中国,因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愿意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有包容性和建立共同体的愿景;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都面临自身的发展问题,对国际社会的开放度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也越来越多地有自己的想法,从2013年最早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现在五年过去了,“一带一路”日益成为一个国际性议题。
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的青年学生需要在这方面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在安乐哲看来,这种责任在当前主要表现为能准确地向世界表达和讲述中国哲学。2000年前后他来中国做客座教授的时候,中国学生的英文水平还很差;18年过去,现在中国学生的英文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这种提升更多的体现在了日常交流的英文水平上,而在中国哲学的学术表达方面,中国学生仍很有欠缺。所以安乐哲希望自己做的是教学生英语语境下的中国哲学表达,从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将中国文化带到世界。“让中国传统讲它自己的话”,用中国的框架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等战略,让世界理解“一带一路”并非是中国要控制的世界秩序,而是中国提出的一个国际关系的倡议。
在讲述中国哲学上也是如此。北大的哲学传统在中国独树一帜,出过冯友兰、张岱年等著名学者,但仅仅在中国国内有这样的优势还不够,北大还应当在中国哲学向海外传播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哲学,年轻的学子们就必须掌握用英文讲述中国和中国哲学的方法,有能力在国际会议上谈中国哲学。因此,下学期安乐哲教授将为北大学生开设“中国哲学经典的英译研究”这门课程。他还为这门课“定了一个小目标”:到学期末结课的时候,每位选课的学生都能用全英文来谈中国哲学,“以中国的立场谈中国哲学”。
走向世界:着眼未来发展
6月是高考报考和招生的季节,在以往的招生中,哲学通常并不是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针对这一问题,安乐哲教授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说:“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哲学不是用来烤面包的’,但是哲学有统领性的重要的贡献。有一些人看哲学不是一种实用性的东西,而是一种抽象的、遥远的、理论性的思维方法。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我认为哲学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也会越来越高。哲学是社会智慧,哲学家研究的问题是生活哲学,这也是中国哲学的特点。等这个大转折的时代过去后,我估计哲学会回归它应有的地位。”
近代以来的被动局面造成了中国对自己的不自信,比如近代中国要将“德先生”“赛先生”引进来,说明了对民主制度、科学技术的不自信,其实这种不自信也同样表现在对自己文化不自信,现在中国对西方哲学的研究热情高于对中国自己哲学的热情,就是个证明。事实上,在安乐哲看来,中国哲学中有非常优秀的思想理念,是与西方哲学不同的另一种优秀文化。单纯“西方化”是不行的,我们应该有的是“东西方化”,要让年轻人多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从前中国没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世界秩序的建立,现在时机到了,中国要“说自己的话”,充分展现自己文化的魅力。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崛起,只是政治、经济实力提高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文化崛起。作为青年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中国哲学的价值,学习和掌握向国外传播中国哲学的方法,像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和要求的那样,向世界更多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哲学、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