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学者语录

期次:第1461期       查看:76


  经济发展是繁荣的必要条件,但不是获致和谐的充分条件。东亚国家间渐增的相互依赖关系主要取决于区域间贸易、资本、人力、技术和信息的流通,而区域间相互依赖已因多国和全球性公司策略联盟、购并以及自由贸易协议而增强。至于促进和谐,它取决于消除贫穷,创造人民之间的和谐并促进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于宗先,经济学家、中国台湾经济企业研究所所长,《浅谈促进东亚的繁荣与和谐》
“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的优质方面,因借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而多元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继续交融。这才是未来世界文化形成的唯一途径。也是我们东亚诸国在21世纪文化建设中应具备的文化自觉。”
——何芳川,2002-2006年任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21世纪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
“和谐与和平都基于一个‘和’字。和谐是和平之上的一种更高、更美的境地,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体人自身的和谐。”
——袁行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京论坛(2006)主旨发言
要在各文明间建立和谐、实现精神和经济上的繁荣,第一步必定是在我们自己中间及天地间建立和谐。只有迈出第一步,我们才能继续前进,实现我们文明内部的和谐以及与其它文明的和谐。
——赛义德·侯赛因·纳瑟,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北京论坛(2009)主旨报告
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界有志于民族文化复兴的人士,尤其是属于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责任与义务推动社会的物质进步, 献身于经济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同时也必须要有“死而后已”的任重道远之责任心,以“仁”为己任,用适合于时代特质的形式,身体力行地实践给社会做出楷模。政府和舆论界也应该通过教育与媒体的报道有意识地倡导适合时代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水平提高、实现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持中国文化的核心伦理价值,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林毅夫,曾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北京论坛(2011)主旨报告
要加强和谐,我们需要不断补充新的文化元素,也就是说我们要去了解自己的文化,也要了解其它社会的文化;要加强和谐,我们需要提高媒体的素养,保证言论自由,使得每个人不因性别而丧失发言权,从而抵制那些充满仇恨的言论;要加强和谐,我们需要制定政策,把文化多元化的力量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我们更需要关注青年人之所需,要教育他们,让他们热爱和平,了解纳粹主义带来的灾难,培育全球公民意识,因为青年人(无论男女)才是未来世界的建构者,我们希望为全人类共谋福祉。而这个未来必须建立在,对过往惨痛教训的吸取以及人类共有历史的总结的基础之上。
——格塔卓·恩吉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北京论坛(2014)开幕式致辞
纵观近几百年来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人自身身心的关系,日趋紧张、恶化,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丢失。因此,现在亟需重振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而扬弃异化了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主义”、“科技万能”等思想。正确地阐释和弘扬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的真正意义和精神,将它贡献给世界,是当前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楼宇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北京论坛(2014)主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