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经济与健康中国

——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

期次:第1461期    作者:校报记者 杨宁   查看:88


  在北京论坛“变化格局中的经济发展新动力”分论坛上,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医疗改革智囊之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刘国恩教授,聆听他在健康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历程和对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构想。
如果有遗憾,那就是回国太晚
采访中,刘国恩这样总结自己的经历:“我觉得人生充满幸运,命运总是在关键时刻给自己最好的安排。”其实,他的人生道路并非坦途,但在曲折的求索历程中他的梦想并未改变——“医”是他的初心,也最终成为他经济研究的落脚点。
出生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的刘国恩中学毕业后即在生产队插队,并作为队里最有知识的文化人,当起了赤脚医生。十六七岁的他,用木板钉成药箱,行走在乡野。在行医送药的同时,他也体验着中国基层医疗水平的落后、乡村医疗体制的诸多弊病。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专门给百姓看病的好医生成为他少年时代的梦想。“‘医’这个字从那时就进入了我的词典,这颗种子就这样埋下了。”
1977年高考恢复,刘国恩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虽然他憧憬学医,却阴差阳错地与梦想中的医学专业擦肩而过,幸而得到机会到西南民族大学学习数学。读书期间,他逐渐发现,经济学对当时的中国能产生更大的影响,于是开始自学经济,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国家公费留学名额、赴美学习健康经济学并随后任教,实现了对医疗的兴趣和自身专业的完美结合。
2006年,刘国恩毅然辞去美国北卡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国执教至今,并将西方卫生经济学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医疗卫生实践领域,成为国内卫生经济学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回到中国固然机会成本很大,但现在回头去想,如果说我的决定还有任何不完美之处,那就是回国还是太晚。如果可以重新做决定,我会选择更早回来——毕竟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给大学、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回国所能收获的都会远远超过留在美国,我能发挥的作用也更大。”
医疗体制改革,任重且道远
在本次北京论坛上,刘国恩发表了以《中国的新时代:经济增长和国民健康》为主题的演讲。在演讲中,他强调了医疗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大投资和改革力度,刻不容缓。
一方面,对国民健康的投资可以促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其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健康是人类发展的根本追求,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投资健康就是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投资健康会延伸出工具性价值,让人们更高效地参与生产活动,提高劳动力平均产出,也能激励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带动投资和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重视医疗有助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解决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服务业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而医疗服务产业就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发达经济体中,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八十由服务业支撑,而中国只占一半左右;服务业中,欧美国家的医疗服务占比达到60%,中国却只有6.2%,因此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必须把准脉,把资源从传统制造业逐步转移到医疗等服务产业去,这样就能更稳固地支撑国民经济发展。”
据刘国恩介绍,我国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第三轮医疗体制改革在扩大医疗融资、健全医疗供应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但尽管如此,医疗体制改革依然任重道远。他将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概括为两个“金字塔”——在需求侧,初级医疗和护理服务处于低端、占据绝大部分,高级服务位于顶端、需求较少;然而供给侧却呈现“倒金字塔”的态势,高级医疗服务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对基础医疗服务的投入却相对匮乏。加速结构调整,让医疗保健惠及更多人口,满足更多人需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健康中国,梦想可期
在演讲中,刘国恩介绍了中国政府2016年制定的更长期的医疗体制改革计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他将其概括为“三大转型”,即从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到对全部人口的健康管理的转型,从单一的以疾病为主的管理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的转型,以及从卫生部单一主导的政策制定到所有国家部委共同协调、共同决策的管理体制的转型。
对于这个新规划,刘国恩评价很高:“它是这些年来最高瞻远瞩的发展议程,可以看出,政府在把握大方向上是非常精准的。如果这三大转型目标能真正落地,所有部委都能高效参与、共同朝着这一纲要规划的目标努力,那么不仅能够提高人口健康水平,也能促进经济转型,最终提高人民福祉。”
刘国恩提出,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怎样落实这个规划,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让全民医疗保障更高效、药品供应更规范,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综合监管等。这个过程既需要市场提供更多动力,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推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是个巨大的机会,也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我相信,梦想有一天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