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性思维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王浦劬

期次:第1463期       查看:91


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政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其中蕴含的“人民性”政治思维,具有划时代创新性,是我们创新政治学理论、转变政治学认知、推进政治学科建设,尤其是推进世界一流政治学科的重要指南。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维,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
在新时代,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维,来思考多重社会矛盾,正确理解社会主要矛盾。
在新时代,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另一方面,需要根据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分析新时代的各种矛盾。
人民已经成为社会的主体,社会基本矛盾主要体现为拥护、赞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民内部的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有多方面矛盾,而其中主要矛盾,是需求与满足需求的(生产)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以需求与满足需求的(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二阶段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主要矛盾,构成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新时代的政治就是为解决这种矛盾而建设的权威性机制,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权威性生产和分配机制的学科和学问。
以“人民基本属性”思维,理解和确定作为新时代政治的经济基础的不同经济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政治属性、地位和功能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人民共和国经济的主导,具有典型的人民属性,是人民性的基础保障、是社会公平正义有力支撑。
多种经济成分,是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同样具有人民的属性,是共和国人民性的效率和效益保障。公有制与多种经济成分的关系,是人民经济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共和国人民性经济的共同构成要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达成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我国新时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不同的经济成分,都具有人民的基本属性,都是新时代人民共和国和人民政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有机组成部分。
以“人民为主体”思维,确定作为新时代政治的社会基础的各级阶层及其相互关系的政治属性、地位和功能
在新时代,人民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政治的主体,体现在:
一、社会主要构成成分的人民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人民中的领导阶级和联盟阶级,工农联盟是共和国的政治基础。社会中的其他阶层构成成分,也是人民的有机组成成分。因此,包括各个阶级阶层和群体在内的人民,构成新时代社会主体。
二、包括阶级关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比如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等,都是人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的社会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研究的对象。
三、在政治关系意义上,人民的社会主体性,决定了其必然成为政治主体性,而人民内部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政治的主要关系,人民内部不同社会关系形成的不同社会单元,成为人民政治的主体单元。人民主体政治,就是由这些内容构成的人民政治。
四、共和国政治为了全体人民,服务于全体人民,人民成为共和国政治的真正主人,广泛、真实、管用的人民民主,成为人民主体的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任务。
以“人民的获得感”的思维,确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价值取向、发展程度和检验标准
“人民性”的政治思维,最终要落实到人民利益的实现上。人民利益实现,基本标志就是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作为新思维,来确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价值取向、发展程度和检验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且反复阐述的人民“获得感”,是非常重要的“人民性”政治思维的定向和评价指标。
对于人民政治来讲,“获得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而以人民获得感考察政治战略、方针政策等,在政治的目标理性和终结归宿意义上体现着“人民性”的政治思维。
“获得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根本宗旨的现实体现,是这一历史进程的客观映现。“获得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实际状态和发展程度的直接显现。“获得感”体现着党领导人民坚持和贯彻经济建设战略的成就状况,同时体现着社会公平正义状况。“获得感”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的鲜明体现,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实际测量。
因此,“人民获得感”的思维,是新时代人民政治的目的思维,实现全体人民的利益要求,恰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是其“人民性”政治的最大归宿。
学习十九大报告,我感到,贯穿始终的“人民性”政治思维,是进行政治学研究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广泛、真实、管用的人民民主必须遵循的政治逻辑,也是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政治学科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