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一枚石榴籽

期次:第1446期    作者:张安琪   查看:159


支教团成员与参加 支教团成员与参加 “ “言传远疆 言传远疆” ” 项目的新疆师大学生合照 项目的新疆师大学生合照 ( (第三排右一为 第三排右一为本文作者 本文作者, , 前排右二为支教团成员许可 前排右二为支教团成员许可, , 第三排左一为支教团成员高赫聪三排右二为支教团成员汪文正 三排右二为支教团成员汪文正) )
  第三排左一为支教团成员高赫聪, , 第 第


  支教,就是敲开石榴的一角。
刚来新疆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总会停留在大街小巷里的各种宣传标语上,“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后来我发现,作为新疆的特产,石榴确实具备很多新疆人的特色:心里美、热情似火、坚韧、能顽强抵抗外界的打击和挑战、粒粒分明又相互依偎……当然,如果不把石榴打开,这些信息我们都无从知晓。所以一方面,支教是个“窥斑”的过程,我的所见所想未必准确,但当它们停留在我的视网膜和海马体上时,都十分真实。我也很想把这些“十分真实”的新疆的样子分享给大家,让大家看到它的炽热,闻到它的香甜。另一方面,我能为我的学生们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可能也就是“开窗”吧,帮他们把眼前的重重视障拿开,让他们站在我的肩膀上,看更广阔的天地,深呼吸。
但我也知道,石榴并没有那么容易剥。
我们支教团的四位成员都长期生活在北方,由东到西来新疆后,在水土方面很快就适应了。至于人情方面,我的感受是:走出校园之后,新疆人对我们的欢迎、照顾、包容、关爱都是之前很难感受到的。而师生情,随着我身份的转变,也带给我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上完几个班的第一节课,确定了学生的存在,我就算是彻底地成为“老师”了。战战兢兢地完成第一节课,如履薄冰地讲好每一节课,我就这么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八个多月。
这9个月的份量真重,让我迅速成长起来,长成了学生的稻草。
我想是他们眼前能抓住的那根稻草,救不了命,但至少能让他们握住。
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和其他成员一起推进“言传远疆”公益项目之外,我身上没有任何行政职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学生们越是遇到现实中的问题,我越无力解决。但他们还是会来向我倾诉,小到室友间的相处,大到专升本考试的准备,其中有好多事情我都是头一次了解。比如很多民族同学都必须通过MHK汉语等级考试,这关系到他们的毕业和工作,十分重要。他们希望能得到我的考前指导和帮助,我一头雾水地满学校咨询了一圈,越问越糊涂,最后还是向学生借了两本备考材料,才仓促地研究了一下,赶紧讲了几节课。对于这几节课到底有没有用,我心里实在没底儿。但我知道我可能已经是他们能见到的最了解这门考试的老师了。我把我的无奈说给支教团的三位同事,高赫聪表示这都不算什么,有位女孩曾跟她说后悔来这个学校,想复读重新高考,但自己没把握,家里也绝对不会同意,问高老师她该怎么办。
该怎么办呢?我们没法帮他们轻易决定,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什么。有时候我抬头望天,觉得杞人的担忧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如果某一小块天塌了,哪怕就那么一小块,我也救不了谁,包括我自己。所以我才知道,“老师”是天塌之前在那里硬撑着的人,等身边这些学生长大了,再帮老师们顶上去。我们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师范类的大专,面对这些比我们小三四岁的未来教师时,我这样的感受尤为强烈。
我还怕我是压坏学生纤弱神经的最后稻草。在他们初次独立面对社会的敏感时期,我的一言一行都会产生难以预计的影响。
学生对我们是有期待的,从北大来的年轻老师,也似乎是应该做些什么更透亮的事。我在备课的时候,一半时间用于准备课程内容,一半时间用来思考加什么时事新闻或是幽默段子。课堂是个小战场,我必须得拼了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上争夺过来,有时候这种张牙舞爪的讲课状态让我感到疲惫,甚至是一丝委屈,不过这都是不动声色的,和他们高超的玩手机技巧一样,被对方发现不仅算输了,还有点跌份儿。
走出课堂,我的困惑也完全没有减少。我反复掂量“支教”这个词,在它的光环之下、苦涩之上,我能做的实在太少,这片土地给我的反而很多。
新疆太大了,我在乌鲁木齐漫长的冬夜里,不断确认自己的定位与坐标。宿舍寒冷刺骨的自来水,和四处透风的墙壁,似乎都是天山的一抹余威。在天山内外,我的渺小还在不断地得到印证。幸而这样渺小的我的身边,还有三位温暖的同伴,他们闪烁又顽强的光芒,一直鼓舞着我。汪文正作为团长和团里唯一的男成员,在大事小情上都尽可能地照顾我们,同时也因渊博的学识成为极具人格魅力的男神级老师,课上滔滔不绝,课下又低调内敛。我曾因为转赠给班级一幅汪老师的涂鸦,而沾光地得到了一份偏爱。许可古灵精怪、俏皮可爱,不仅收获了学校老师和学生中的众多拥趸,还将粉丝群分散在乌鲁木齐的各个角落,我和她一起出门,总能多吃几颗枣几条鱼,多认识几位朋友。高赫聪对“言传远疆”项目组最亲力亲为,学生对她的信赖和依靠也是十分深重,她的办公桌旁总是围绕着一群同学,我原本以为这是因为她的美貌,后来发现大家都一直盯着书本和电脑,想法都比我单纯。我在这三位同事的支持和帮衬下逐渐稳定了内心的天平。而我们四个又像是彼此的指南针,正因为指针动摇,才相信方向不会出错。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已经融入了这里,在两个小时的时差里一次次等待朝阳和日落。听到别人对新疆的误解会着急生气,看到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会欣慰自豪 —— 这一年支教生活给我最大的礼物就是这难得的缘分和羁绊。新疆是一个让人感到亲切又心生敬意的地方,我身上附着的苟且和卑微都在这儿凛冽的西北风中被吹得很远很远,感觉不像刚来时那样轻飘飘了,但是新疆独有的淳朴与强壮,就像石榴沁甜的香味,在成熟之后穿过坚实的外壳,直抵人心。
(作者为北京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成员,2016年8月至今任教于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