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周年校庆交流会形式新颖

师生共话: 守正创新, 引领未来

期次:第1445期       查看:361


部分作讲述的师生合影 部分作讲述的师生合影 王天天 王天天 摄 摄


本报讯 今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建校119周年校庆日。当天下午,“守正创新,引领未来:讲述——北京大学建校119周年‘双一流’建设推进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王家瑞,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彭珮云,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蔡武,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专职委员管培俊,北京市海淀区区长于军,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叶茂林,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校长林建华等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交流会。
交流会首次采用现场讲述和视频呈现相结合的方式,通过60余位北大知名学者和学生代表的讲述,从北大2017、人文社科、生命科学、北大医学、教育改革、品质校园、校长观点和北大情怀八个方面集中展现了北京大学近年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校园建设等方面的精神气象、责任担当。
郝平:同舟共济、脚踏实地、奋发有为
交流会以《学术成就北大未来》的视频开篇。随后,校党委书记郝平以《同舟共济,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为题发表讲话,他指出,要办好北大,必须懂得北大和北大的历史文化,尊重并发扬北大的光荣传统;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将社会的高度关注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巨大动力。对下一阶段的奋斗方向,郝平归纳为三点:第一,同舟共济,北大做事情要瞄准大的战略目标,眼界要远和宽,真正创造出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学问和思想;第二,脚踏实地,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始终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真正理解中国社会,服务于我们的人民;第三,奋发有为,发扬刚毅坚卓的精神,紧紧抓住当前这个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把最主要的资源用在老师和学生身上。
学科建设:前瞻布局,交叉发展
围绕学科建设,来自人文社科、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的多位学者讲述了各自的故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邓小南分享了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践行“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使命的努力。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吴虹讲述了几代生科人们前仆后继,为珍稀动物保护、揭示生物学奥秘贡献毕生心血的故事。医学部主任詹启敏以《北大医学的全局性思考》为题进行分享,北大医学融合各相关学科的发展战略,健康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大医学将继续秉持“厚道”的精神,在大健康和医学领域厚积薄发,加强创新引领。
人才培养:发现自己,期待未来
北大是常为新的,教育的改革常常是渐进的,需要点点滴滴不断积累,在坚守传承中改革发展。副校长、教务长高松以《培养引领未来的人》为题讲述了北大的教育改革尝试,大学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北大秉承“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的教育宗旨,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发展之路。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魏坤琳从一张大脑图片开讲,说明了环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北京大学是学习内隐知识最好的地方,这里提供了与不同背景、文化和经历的人一起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北大致力于培养思想自由的独一无二的人,元培学院本科生李雨晗和法学院博士生肖艺能分享了自己的北大故事,通过讲述表达了“发现我的热爱,热爱我的热爱”的重要意义。
林建华:矛盾是进步的阵痛
林建华作了《矛盾是进步的阵痛》主题讲述,他直面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认为坚持守正创新,可以突破困境,迎来长远的发展。林建华分享了自己的三个观点。第一,校园也是教育,“校园是有生命的,好的校园可以塑造人、教育人,给人以感悟和启迪”;第二,学者就是大学,“办大学要靠学者,学者的水准就是大学的水准,学者的精神就是大学的精神,学者的人格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行素养”;第三,学术成就未来,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基础,应从弘扬学术精神入手,塑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用读书人的孜孜不倦坚守学术良知,用纯洁的学术追求抵御功利与浮躁,用昂然的学术气节荡涤低俗的逢迎与媚俗,用学者的言传身教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重塑大学的公信力。
《永远的北大》主题视频回顾了建校以来的北大人代代相传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北大人心中对”北大“的理解——责任,担当,坚守。
交流会通过智慧树、腾讯、优酷、新浪、网易、《人民日报》客户端、凤凰网等7大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50余家境内外媒体对交流会进行了报道。
学校老领导,全国重点中学校长代表,北大师生、校友、北大附中学生代表和关心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共2000余人参加交流会。交流会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任董强教授主持。
(校报记者 谢旭 魏子元 王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