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力量北京大学对口支援云南弥渡专题报道

经世情怀济苴力

经济学院对口援助弥渡苴力镇侧记

期次:第1441期    作者:■ 校报记者 张守玉   查看:140






“ “财童计划 财童计划” ” 弥渡支教团成员合影 弥渡支教团成员合影


清《姚州府治》载:“滇中地名,多有以苴字名者,姚州之大小代苴、白马苴,大姚之苴却,镇南之苴力铺、苴水皆读为子锁切,音左。”
位于云南弥渡县的苴(ju,一声)力镇,就这样一直被当地人称为苴(zuo,三声)力。苴意为山梁,力即为大,群山环绕,是王飞宇对这个镇子的第一印象。
王飞宇是经济学院2015级本科生,也是2016年暑假来到苴力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师生服务团中的一员。
自从承接对口援助弥渡县苴力镇的扶贫工作以来,经济学院充分发挥院系特色,依据苴力镇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在充分考察和磋商之后,通过支教、教师培训、图书室援建等方式,促进当地初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并通过调研、走访、座谈等形式,为当地发展经济、尽快脱贫出谋划策。
2016年7月,经济学院组织师生服务团赴苴力开展“教育帮扶·脱贫攻坚”专项援助,财政学系副主任袁诚老师带队,成员包括3位老师、24位在校生,以及3名校外志愿者。
“财童计划”开眼界
师生服务团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王飞宇参加的财童计划。财童计划是经济学院财政系在2015年开始的教育公益项目,旨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支教等教育援助,对口援助弥渡后,财童计划将阵地拓展到苴力。
2016年5月,财童计划组织的“点亮苴力乡村孩子求学梦”义卖活动为支教筹得了一笔教学经费。两个月后,志愿者们带着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和充足多样的教学材料如约来到苴力镇中学,与当地的孩子度过一周的支教时光。
“第一次到弥渡,最深的印象就是不仅仅是小孩子,从校长、到老师、到卖菜的阿姨、到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让我倍感亲切。”这种亲切感让王飞宇迅速和苴力中学的孩子们打成一片,也极大便利了之后课程的开展。
同为支教者的经济学院2015级本科生张蓝月坦言,“乡村学校最缺乏的往往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软件设施,乡村教师很难留下来,教育质量越来越差,就造成了乡村教育的空心化”,所以她努力上好支教的每一节课。
支教师生既为苴力中学的孩子们准备了经济学启蒙课程,比如通过情境设置、寓言故事分析等阐释“机会成本与选择”,又设计了青春期教育、美术手工、科学实验、戏剧和文学创作等素质教育和拓展课程。其中“飞行在云南”一课将云南的历史地理、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素质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融合为生动活泼的跨学科亮点课程。
经济学院2015级本科生秦雨慧在为苴力中学的孩子们讲述“飞行在云南”课程时,向同学们讲述了飞虎队与驼峰航线,并描述了云南机场的概况。“考虑到同学们下学期要学习的历史地理知识,也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二战的历史情况,总结了与飞行相关的地形、气候与水文的知识,希望借此机会对他们下学期的学习提供一些引导。”
这些支教内容也受到了苴力中学师生的一致欢迎。“孩子们送别时的眼泪,家长们感谢的话语,都让我深受触动,”张蓝月说,“在弥渡度过的几天是我整个大一生活中最难忘的日子。”即便回到燕园,支教团的师生们仍然牵挂着那里的孩子,与那里的师生保持着联系与沟通。就在本学期开学初,支教团的师生得知他们教过的125班的罗菊仙同学罹患恶性肿瘤,第二天“财童计划”就在平台上发起了名为“菊仙加油”的在线筹款,短短一周共筹到善款3万元,并将善款转交菊仙的母亲用于及时的治疗。
互联网培训助教学
除了给苴力中学的孩子们带来外部世界的知识,经济学院赴弥渡师生服务团还委托当地政府进行了中小学教师教学培训需求调查,制订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师教学培训方案。袁诚和两名校外的志愿者为苴力镇的48名中小学老师举办了“PS与平面设计的初步技巧”、 “互联网+与教师的核心学习技能”、“互联网+与投资理财基础”等三场培训。
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苴力教师互联网教学资源的需求,袁诚争取了诸多网上教学资源免费使用或试用的机会,还邀请K12慕课网主编王珏为苴力教师开办了免费线上学习课堂“微课设计与制作在线学习”。
另一方面“财童计划”和深圳市川基金联合捐赠15000元为苴力教师设立“互联网+教育”学习奖励计划,以每年5000元的资助额度,连续三年资助苴力教师进行网络资源的学习或在线学习资源、教学资源的购买和有偿使用。
袁诚指出,互联网带来了教育资源与教学理念共享的便利性,通过网络连接优质先进的教育资源,成为网络时代一个教师应当掌握的核心技能,而这一技能对于弱势地区、弱势学校的教师尤为重要,也是实现教育结果均衡最关键的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苴力的老师们也表示将在未来的教学与生活中,连接上优质的信息资源,让“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与工具充分提升当地的教学质量。
博士生团队献智囊
苴力镇的五台大寺,位于海拔2325米的五台山,据民国《弥渡县志稿》记载,自明朝初年,照正法师带领众僧侣来到五台山,徒手建盖五台大寺。但五台大寺目前只是州级文物保护单位,限制了其扩大知名度和对外发展的可能。
调研苴力镇当地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如何发展经济、规划商贸小镇、推广乡村旅游,是经济学院博士生服务团发挥的主要作用。
博士生服务团考察了苴力镇下属的水田、五台、栗子园等7个行政村,并走访村委会、农户和重点企业,了解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及农村教育等问题,结合扶贫工作的内在要求和苴力镇的实际诉求,在产业规划、商贸小镇、农产品电商、乡村旅游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对策建议。
调研期间,博士生王耀东对苴力镇旅游业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苴力镇旅游业规模不大且缺乏整体规划,提出全域旅游、休闲农业和引入“互联网+”是苴力镇可行的发展举措。经济学院对口援助弥渡苴力镇的分管老师崔建华教授也指出,目前经济学院正在联系从事旅游产业相关的校友,希望可以在将来为其提供发展的突破口和跳板。
博士生智囊团为苴力镇的发展献计献策,得到了镇长朱斌的认可:“调研工作准备充分,调查细致,重点突出,建议明确,众多新的理念和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他也希望经济学院在发展规划、项目推介等方面对苴力镇给予进一步支持。
精准扶贫促发展
经济学院师生服务团在“教育帮扶·脱贫攻坚”上,一方面提供特色课程支教,协助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协助教育基础设施完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配送与共享,另一方面也结合苴力镇的特点和学院专业特点,进行“精准扶贫”。
崔建华指出,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经济学院师生服务团“教育帮扶·脱贫攻坚”项目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2016年团中央举办的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人千项”成果遴选中,荣获“300个最具影响好项目”的称号。
除了组织师生服务团到苴力镇提供服务外,经济学院还与苴力镇保持密切联系,为其远程提供大量援助和支持。
为提高苴力镇图书保有量,使当地青少年能够更方便地阅读书籍,经济学院孙祁祥、章政、王曙光等教师捐资十余万元,计划在苴力镇设立数个乡村图书室。目前,镇里负责的图书室房屋修建工作已基本完工,而经济学院未来也将募集更多的资金用于采购图书。
曾经,基础设施不发达,资源优势不明显,限制了苴力镇投资的进入和实业的发展。目前,经济学院发挥院友的优势资源,积极联系企业和投资,同时帮助苴力镇大力开拓商品市场。
“相比于目前大力着手的教育扶贫,项目扶贫和市场扶贫的难度更大。”崔建华指出,项目扶贫是下一步努力的重点,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