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克思理论真正走近青年

期次:第1438期    作者:韩毓海   查看:48


韩毓海教授 韩毓海教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毛泽东同志反复倡导学习和“改造我们的学习”,习近平同志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是当代中国的《劝学》篇,是指导全国高校教学、科研、改革和一切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指明了高校研究与教学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方向是纲,纲举目张。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在研究与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存在方向不甚明确、旗帜不甚鲜明的问题,对待马克思主义这门世上最博大精深的学问,有态度不端正的问题,所谓“不真懂、不真信”,以至于将马克思主义概念化、教条化、庸俗化,这势必造成马克思主义的边缘化。这种状况是与我们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广大青年学子对此是很不满意的,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在有些人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学问,早就过时了。但《圣经》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柏拉图、黑格尔、亚当·斯密是什么时候的学问?为什么不说这些东西过时了呢?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比,其他的学问充其量只是高原,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高峰。
    比如哲学,马克思23岁时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批判的态度”,所谓“批判”,就是能够虚心和真诚地倾听别人的声音,正是通过这样的态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方才跨越了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听到了世上沉默的大多数——无产者和劳动者的声音。马克思主义使哲学成为世界无产阶级为人类求解放的事业,因此,不懂马克思主义,就不会知道什么是哲学。
    关于经济学,我们有对于商品的研究、对于货币的研究、对于交换的研究等等,往往把亚当·斯密、凯恩斯视为高峰,但是,如果不懂什么是资本,如果不研究《资本论》,怎么可能真正懂经济学呢?
    关于历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分析比较了亚细亚方式、日耳曼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率先提出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发展道路;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两极相联定理”,即中国革命将决定欧洲与世界命运的论断,这一论断,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于树立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研究历史,如果不了解马克思,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恐怕下多少功夫都是白费的。
    让马克思主义走近青年,首先必须像当年李大钊带领青年学子们在北大“亢慕义斋”读《资本论》那样,老老实实读原著。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仅靠讲义、大纲、概论,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说:大学是读书和研究学问的地方,此时不学,更待何时?读书,首先是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最核心的经典,一篇读罢,终生受益。现在高校的问题是,读书、读经典的氛围不够浓厚,研究教学,往往依赖二手、三手乃至网上的信息,这就是学风问题。对学生来说,老师首先应该是学习、读书的榜样,起码是带领大家读书的人,如果老师的心思不在读书学习上,而在项目、位子、享受、钻营上,所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长此以往,是要误己误人误国的。
    我们必须坚信,广大青年学子是关心天下大事的,是心系祖国和人类命运的,这就是根本的世道人心。而马克思主义最大的魅力,其对广大青年的最大感召力,就是马克思青年时代作文里所写到的“为大家而献身”“为人类福利而劳动”。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大学、中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培养伟大事业接班人的地方,学生们首先需要考虑的不是“职业”,而是“志业”。
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有时感到苦闷、彷徨,他们为什么厌学?这是因为有一种教育把青年学子矮化了,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异化”了、工具化了,而所谓缺乏理想信念教育,就集中体现为缺乏英雄、荣誉教育,而这种英雄特别是指马克思、毛泽东这样的人类英雄,指为了人类而牺牲了自己一切的伟大英雄。
    所谓亲和力,不是抚慰、不是迎合,不是使孩子们感到廉价的舒适而成为“暖男”和“淑女”,而是直面世道人心,感召和激发出青年人身上所蕴涵的英雄气概。“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需要无数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来担当。
    我在大学里讲马克思,也到中学去讲马克思,从青年人火热的激情中,我深刻感到,青年人对马克思、对毛泽东、对党和国家是有感情的,是他们的光明与热情感染了我、教育了我。把青年培养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而不是把他们想当然地理解成“小确幸”“小清新”,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总书记说,当代青年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他们在祖国腾飞中长大,在这代人中,崇洋媚外、缺乏自信不是主流,当代青年是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回应、去激发他们的理想、信念和追求,而不是用一套“人生生意经”去浇灭青春和理想的热火。欲正人者先正己,教育者自身必须受教育——这就是我在青年中讲马克思的最深刻感受。
    因此,我认为,如果马克思主义讲不好、思政课讲不好,那么,主要责任不在青年,而在教师、在我们自己。不仅是讲思政课的老师,一切专业的教师都担负着育人的使命。不仅是讲思政课的老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切专业的老师都需要读一读马克思的著作。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学问,讲马克思,不能离开学术去空谈。第三,讲马克思,需要有广阔的历史视野,需要融会贯通,必须从人类整个思想体系的高度,去理解和讲授马克思。
    那些在专业上突出、在学术思想领域做出贡献、有突出社会影响的学者,应该承担起育人责任,到学生中去、到青年中去,立足自己的学术优长,去讲马克思、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讲党的创新理论。上学期以来,北京市教工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合全市优势资源,开设了“中国共产党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级公开课。在这门课上,金一南、李零、胡鞍钢、李稻葵、邓小南等名家学者与青年学子一起探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课题,深刻讲解中国道路。学生们这样说:“这门课听不够、学不尽,但就是报名难,一座难求。”
(作者为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