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掬清莲不染心

——访哲学系杨辛教授

期次:第1440期    作者:校报记者 王可心   查看:255

编者按: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唯有如此,才能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北京大学有这样一个奖项,它是首个以品德命名的奖学金,学生能力之中以品德为重,这就是北大哲学系教授杨辛先生捐赠设立的“杨辛荷花品德奖”。2014年起,北大每年评选一次“杨辛荷花品德奖”,奖励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该奖获奖学生发起并组建了北京大学“荷风学社”,成为在校园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学生组织。而杨辛先生重视品德,并对下一代关怀备至、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着更多人投入立德树人的工作中去。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大学首个以品德命名的学生奖项“杨辛荷花品德奖”设立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杨辛教授,聆听他多年从事公益尤其是关爱下一代事业的切身感受。
砥砺前行,良师在畔
说起从事公益事业的缘起,杨辛动情地回忆起自己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那时,他的家境窘迫,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学业到轮船公司学徒,后经公司上级资助,得以在南开中学就读,并在那里认识了同班同学汤一介。随着抗战形势日益紧张,他选择中断学业远赴战场,然而在跟从滇缅远征军作战的过程中,他也了解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因此,在1944年回国途中,杨辛和同学前往昆明,借住在汤一介家中。也就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对他今后学业、事业乃至品格影响深远的恩师——汤用彤。
当时,汤用彤在西南联大任哲学系主任,除了为杨辛提供住所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他颇多照顾,这种对下一代无私奉献、关怀备至的态度深深震撼了杨辛,“小时候我家里条件不好,是汤用彤先生和师母一直在帮助我,汤先生不仅有深厚的学问、严谨的治学精神、正直善良的品德、淡泊名利的人生观,而且充满热忱地培养下一代,我曾写过一首诗‘春风化雨,绿草如茵,燕南庭院,有我双亲’来纪念他们,汤先生的恩情我永远铭记在心。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有了投身美育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的想法。”
在后来的求学和工作中,他仍旧感受着各位前辈学者对下一代的栽培和奉献。1946年,杨辛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在那里多次得到徐悲鸿的指点。据他回忆,徐悲鸿藏有很多法国带过来的画册,极为珍贵,可他从不吝于向同学们展示,杨辛现在都记得徐悲鸿讲解油画《尼克拉·米林吉斯使三名无辜者免于死罪》时的场景:“他曾说过,这幅画的高光只有一点,就是在刽子手的眼睛上,这么一用,刽子手的凶残就全表现出来了,他还特别强调,画画的时候,高光不能乱用,一定要用在最需要强调的地方。”
自1956年杨辛调回北大任汤用彤教授助手后,他还近距离接触到马寅初、张岱年、宗白华、朱光潜等学术前辈,其中,尤以朱光潜对他的影响最为深远。杨辛至今还保留有他为全国美学学会举办的第一期美学教师进修班所写的手稿;朱光潜将马列主义与美学结合的思想,启发了杨辛之后的美学研究,也让杨辛进一步坚定了投身美育工作、为社会做贡献的想法。
一片冰心,一腔钟情
杨辛的无私奉献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业已开始,时值第二次“美学热”,全国各地青年都对这新兴学科抱以极大关注。基于这个背景,杨辛邀请美学相关的各界学者撰稿,编成《青年美育手册》,以期向广大青年乃至全社会普及美。这部三十万字的巨著成书之艰辛不言自明,但杨辛每次谈起这件工作,愉悦总会多于辛苦:“我活着的意义,就是为普及美学的,我忘不了恩师汤用彤的教导:学术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要化为一体,做到高度统一。普及美学知识,向社会传播美,是我一生的追求,所以即使有困难,我也乐在其中。”在教学工作中,杨辛还特别注重与青年教师的相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就对与他的交往记忆犹新:“杨辛老师有一种待人和善的精神,无论身份地位,尤其对于下辈、对年轻人,总是能鼓励你,热情地帮助你。”
晚年的杨辛颇欣赏荷花以及其所体现的精神,“荷花精神,一个是高洁,像孟浩然说的‘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另一个是奉献,荷花从根到茎、到叶、到花、到籽,全部都奉献给人类。荷花文化还和和谐文化融合在一起,在荷花艺术里面,‘荷’谐音‘和’,寄托了人们对和谐、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此,他收藏有一系列荷花艺术品,包括各类雕刻、瓷器、刺绣、剪纸、绘画、书法等十多个艺术门类,这些作品无一不是珍品、精品。
“登泰山而悟生”,泰山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高而可亲的品格深深震撼了杨辛。自1979年开始,他就数次登临泰山。直到今日,杨辛为其创作诗歌达30多首(其中29首被收录进《全泰山诗》)。其中的代表作《泰山颂》——“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被认为是“当代歌颂泰山的经典之作”而广为流传,更由他亲自题字,刻石于泰山天外村和南天门景区。此外,他所撰写的《泰山的美学考察》在1987年泰山申请世界遗产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薪火相传,桃李馥郁
2012年6月,杨辛出资100万,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设立汤用彤奖学金、杨辛助学金。其中汤用彤奖学金60万元,用于奖励哲学系学业突出的学生;杨辛助学金40万元,用于帮助哲学系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2013至2015年,他先后捐资100万元设立“杨辛荷花品德奖”,奖励具有优秀品德的学生,这是北京大学首个以品德命名的学生奖项,用于奖励品德高尚的学生楷模。谈到这个奖项设立的初衷,杨辛说道:“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蕴含着高洁和奉献的精神,也寄托着对和谐、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在人的一生中,最珍贵的就是品德。大学要教书育人,首先要立德树人。设立荷花品德奖,就是想通过弘扬荷花精神,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崇德向善。”首届“杨辛荷花品德奖”于2014年4月颁发,迄今为止,获奖人数达45人,分布在哲学系、数学系、物理学院等多个院系。
除了对获奖同学进行物质上的奖励外,杨辛在日常生活也对他们照顾有加,屡屡邀请他们至家中做客,他亲切平易的态度得到了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历次交流中,杨辛先生总是带着和蔼的微笑,语气亲和,说到兴起之处开怀大笑,让人体会到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现任荷风学社社长徐玉颖这样说道。2013级哲学系本科生孔博琳同样感触颇深:“杨老师很亲和,让我感到是非常非常值得尊敬的学者,虽然年纪那么大了,但依然热心治学,也在身体力行地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喜欢和年轻人聊天、探讨问题。”
在金钱捐赠之外,2013年12月,杨辛还将珍藏的148件书法作品、荷花艺术藏品无偿捐赠给北京大学,后者将其建成“北京大学荷花艺术藏品展馆”。2014年7月展馆挂牌为学校首个“立德树人”教育基地,于2015年5月被教育部关工委、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挂牌为“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
“北大对我有‘涌泉之恩’,我所做的,只是‘滴水以报’。”每每谈起这些捐赠,杨辛总是这样自谦道。
“只有在奉献中才能收获最大的快乐”,时至今日,这位老人仍居住在一所只有几十平方米、只有简单装修的老旧单元房里。他将自己的满腔热忱与无私奉献给了下一代,真正将“立德树人”当做躬行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