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来到北大

期次:第1422期    作者:·李津宇   查看:141

校车从北京西站一路驶到北大西南门,最后停在邱德拔体育馆正门100米左右的地方。拖着行李箱的我下了车,望着周围熟悉又陌生的建筑物,看着身旁炽热而兴奋的面孔,梦一样的真实。
曾经,“北大”是心中无法忘记的字眼,静静地躺在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不外露却也难磨灭。直到高二的那个夏天,惊喜来得太快太突然。当学校教务主任通知可以选择北大或者清华之一参加优秀中学生体验营的那一刻,我毫不犹豫地喊出“北大!”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北大变得清晰可触。
体验营短暂的五天,留下的是一生的念想:那魅力,是学长学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热心真诚的帮助;是讲座教授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幽默风趣的话语;更是燕园这独一无二的存在——未名的石坊,静园的芳草,百讲的舞台,二教的讲台,一体的夕阳,五四的夜奔,燕南的猫咪……定向越野,走遍北大的每一个角落;趣味运动会,体味北大运动的氛围与乐趣。五天,120小时,PKU,便在心里永远住下了。
暑假回来,就开始了紧张充实的高三。日日练、周周测、月月考……时间不允许我常常去想北大,去想体验营,去想和它有关的一切。生活只剩下两点一线,唯有,考试结果出来的时候,对着自己不够理想的分数,有一座塔、一片湖瞬间掠过脑海,心中隐隐作痛。不知从哪一次考试之后,翻出抽屉里的日记本,习惯每晚向纸笔默默倾诉。起起落落,有欣喜更有失望,有坚定也有迷惘,似乎一切的一切,都隐含着那个梦。
后来是博雅计划的申请,一手捂着眼睛查询结果的我,看着电脑屏幕上“优秀”二字,感觉眼眶湿润润的。记得那天晚上,我在日记本里写道:“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现实。”
然后,高考,平平淡淡。
6月9日,早晨6:28,高铁。还没有拿高考试题答案,就迫不及待地去往北京,奔向北大。那时,内心有个声音小声说:“不管怎样,尽力就好。”博雅面试,光华面试,我所能做的,就是认真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认真地打量这个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和来往匆匆的人。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北大旁边酒店的床上,会克制不住地设想,万一……今天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在未来的四年里,都不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再走一次了呢……
时间飞逝,引领我来到9月3日,来到今天,坐在北大图书馆的自习室里写下这些文字。
初入燕园,有急迫欣喜,有伤心失落。
大师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此为急迫欣喜之所在。9月3日的邱德拔体育馆里,有4000多和我一样的小鲜肉们好奇地探索着;有来自五个学部的不同院系的学长学姐们组织报名;有慈祥和蔼满腹才华的老师教授们面见新生……鲜红的条幅上大写着院系名字,学院宣传板的签名、师生欢乐的合影、大师殷切的寄语、世界各国伙伴的交流……熙熙攘攘又井然有序。新生训练营,有漂亮温柔的学姐和帅气洒脱的学长做辅导员,带领我们在一体操场做游戏;在未名湖边摆造型;在校史馆里听讲解;在教学楼里谈人生,诉梦想,望未来。新生开学典礼,校长启发我们开启探寻之旅;教授要求我们回馈父母之爱、遵从内心本性、持续渴望知识;同级伙伴告诫我们“麻瓜之路亦可精彩”;留学生流利的汉语激起我们的家国自豪感。这里的风景独好,这里的底蕴自深,这里的情怀无限。用尽今生所有的运气,才换来与未名湖的相遇,生之所幸,必倍珍之。
乡音隐藏悄吞泪,课业繁多甚迷茫。此为伤心失落之所在。平日里总是我站在家门口、站在阳台窗户边、站在机场、站在车站,挥手送走出差的爸爸妈妈。而终于到了这天,我站在宿舍楼下,看着爸爸妈妈拉着行李箱挥手离开。悄悄地说,泪水充满了眼眶,可还是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笑着和他们说再见。中秋节前一晚,看着一同下晚课的北京同学一出教学楼就有父母在等候,泪很没出息地落了。月是故乡明,越是故乡名。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独自求学,第一次住在宿舍,还有,第一次选课。没有经验没有主见,在热心学长学姐的帮助下懵懵懂懂地投意愿点、挑任课老师、选教室位置。初次选课结果出炉,错失自己看中的老师的课,便开始疯狂地补退选——终于登陆了选课系统,终于换到了心仪的老师,终于选够了学分……接踵而来的,却是噩梦一般的第一节课:全英文的课堂教学;自由组队的课堂讨论;定期上交的课题论文;铺天盖地的作业练习……恍恍惚惚,朦朦胧胧,懂得,大学,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北大,远没有梦里的那么轻松。第一次在熄灯之前匆匆忙忙洗完衣服;第一次趴在床上用充电台灯继续查资料做预习;第一次面对反反复复研究后大脑依旧一无所知的局面;第一次……所有的第一次,或许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吧。迷惑失落,忧郁寂寞,谁都是凡人一个;哭过笑过,恋过恨过,青春大概都这样过。
就这样来到北大,或许准备未好,或许不够优秀,但于我而言,这一定是此生最明智的选择。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6级本科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