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北到北京

期次:第1422期    作者:·廖政贸   查看:87

初访钟情
2003年秋末,我进到北大中文系作为本科的交换生。对于在台湾念中文系的我而言,北大真的很美,燕园的四季递嬗,未名的湖畔塔影,学术先贤的动人身影,可说是我梦寐以求的圣殿。交流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经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老实说,我真的忘记当时听了些什么课,只记得中文系的同学们都对交换生极好。松林包子很好吃,特别是静园有种恬淡的美,我衷心地希望未来能够在静园旁的六院中学习。
要回去台湾的前一天晚上,内地同学带我去吃西门烤翅,依稀记得很辣,同学笑着说:“因为我点的是BT辣,变态辣。”我们坐在路边,挨着片大工地,我还问同学这是盖什么啊?“宿舍啊,说不准以后你就住这。”我笑着说:“怎么可能”。殊不知多年后,我真的就住进当时的工地——畅春新园。
临走前,内地同学在纪念品店买了个北大的徽章,笑着说:“特聘你为北大校友,有机会回来看我们。”不知道是不是那个徽章给了我一种力量,还是那句“回来看我们”,让我值得用往后的青春去追寻燕园的美好。
当时就许下心愿,一定要再回来这里,继续未完的情份。
再访倾心
2007年,那是个还没有三通的年代,内地学历也不被台湾认可,两岸关系仍属未定之数,甚或有些紧张。种种原因,亲戚普遍不支持我去考北大,但我仍是坚持要去试试,母亲也支持我:“想去做就试试吧,你不试怎么会知道结果如何呢!”
随后,我专程到香港理工大学参加联合考试,我最后因为英文不到及格线,落榜了。我看到成绩单的那一刻,好难过,真的只差一点点。但我没有气馁,北大梦也没有因此而破灭。
第二年,我觉得准备充分多了,再次飞到香港考试。当时由于各校申请和考试的方式不同,所以我也申请了其他学校。五月时,我接到北京清华大学的录取电话,我很高兴,但我还在苦苦等待北大的回应。日子转眼要到七月,我本已经要放弃今年入学的希望,直到在信箱里看到北大寄来的通知单。永远记得那天是七月一号,怀着忐忑的心情拆开信封,对于一个几乎已经完全放弃希望的我来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廖政贸同学:你被录取我校信息管理系……”“妈,我考上北大了。”我抱着妈妈又叫又跳。
始终忘不了要从台湾桃园机场出发的一刹那,我告诉自己,一个全新的生活体验要开始了,满怀着期待与紧张的心情来到北京,再度踏上这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地方。
2008年的开学典礼在奥运场馆举行,场内的开场白让我迄今难忘,“……北大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系,当你进入北大,北大人就是你的称号,你即将肩负起中国的希望与重担……”我当时还有点不敢相信自己已经是这个园子的一份子。
如愿以偿,我进了燕园与热情的同学们一起学习,并跟强军计划的两位同学一起住,他们总是一早就起床学习与锻炼,丝毫不敢松懈对于身心的磨练,更不会因为所处环境变化而更改自己的习惯与职业道德,让我觉得十分钦佩。
对于来自南方的我,冬天是个好玩的季节。静园上的疯狂雪仗,还有无数各式的雪人和雪雕。我在宿舍阳台,搭了个小雪人,用蕃茄酱写下“阿贸一号”,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雪人。当然还有滑冰,是冬季的未名湖教我的,用扎实摔了好几次换来的。
学术方面,我的硕士导师,李常庆老师,待我如同家人,热心的指导,让我于专业领域上走的更扎实。
那些在燕园的回忆更是让我难忘,像是提着热水壶去洗漱、让人害羞的大澡堂、参加过几次气势滂沱的宣讲会、听到许多世界一流人物在校的演讲、永远翻着肚皮要跟我玩的猫咪们。那些年,更陆续去了新疆、西藏、华北地区、东三省、上海世博……体验神州的美好。
还记得秋天时,金黄的银杏几乎洒满校园,夕阳下,一对情侣骑着一辆单车,谈笑着从我身旁经过,画面美到让人不敢细看。那一刻,我知道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地方,或许她不是完美的,但我们却很谈得来。
2010年,毕业典礼后的散伙饭,我与同学在未名湖畔散步,看到不认识的同学在湖畔大喊“我爱北大,好舍不得离开你。”我没有告诉别人,其实我也偷偷的在心里喊了好大一声,只有我听到。
北大梦能实现,是我人生最值得纪念的事之一,筑梦而踏实,坚持而收获。
三访铭心
回台后,我入伍成为海军陆战队的士官。退伍跑去澳洲打工度假。之后,更如愿当了报社记者,看尽台湾的万千世界与人情世故。
这其间,也曾跟托福和雅思奋战,最终申请到英国的伦大与华威等校,但随之而来是庞大的经济压力,与家人讨论后决心放弃。我很难过,因为我想做研究,但海外这条路应该已经走不通了。
我只能继续工作,考进诚品的海外储备干部,在营运开发部负责海内外拓点,日以继夜的在市场、财务、定位分析上思量着,如何从无到有,打造一间吸引人的百货公司。也曾参与过台湾国际文创博览会的策展,试图去了解文创产业的概况。
对我而言,工作是顺利的,是场华丽的大冒险。但我却不开心,甚至觉得迷惘。我知道我想要往学术发展,碍于很多因素,一直不敢下定决心,但这念头的种子却已然洒下,等待发芽。
有一天,偶然看到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片中许多场景触动了我,那些是熟悉的宿舍和校园生活的一切阿,想起了那些年北大教给我的美好青春,让我再度思索重回燕园。
很多台湾的朋友不能理解我,为何对北大有这么深的感情,其实我也不知道,滥情的说,从第一眼见到北大,就觉得她好美,足以让我倾城倾心,愿用我宝贵的青春岁月与之相守,这也算是一见钟情吧。
之后,硬着头皮写信给导师,由于老师帮我写推荐信去国外,收到录取通知单时,还很兴奋的跟老师分享。果然,老师以为我去英国了。我只好委婉的告知他情况,并问他是否愿意让我回去试一试。
老师仍秉持一贯温暖的态度:“欢迎回来,就照流程来申请吧。”但我其实难过,觉得愧对母校。由于自己不是特别杰出,当时还夸下海口,说一定要出国念。导师后来安慰我说,学校有提供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在国内依旧可以把学术做好,我才稍微感到舒坦一些。
2016年4月,阔别多年后,再度回来博士面试。那时正北大是最美的季节,园里花繁似火。面试结束,明明在校外吃饱了,却要师妹用校园卡帮我买几个松林包子。一口一个,我不停说着“好几年没吃了,真是馋死我了。”我想这也是另类的思乡情怀吧。
感谢老师们的青睐,我再度录取了。
十多年间三访燕园,旧楼换新楼,新人换旧人,她更替了不同的容颜。而我也变了,不再是那个没有见过世面的本科生和不知职场为何物的硕士研究生。但不变的是,燕园始终抱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海纳百川的接受全世界的学子,格局显然又比以前更壮阔。
很高兴,我回来了,怀抱对这里的感情与对学术的向往。我总相信,燕园是带给人们希望的地方,伴随这块土地上提供多元的发展机会,每个怀揣梦想踏进这里的人,那些渴求都将成真。
(作者为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6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