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大磊:与二十年学院发展同行

期次:第1429期    作者:校报记者 刘静怡 施林彤 季采璇   查看:485


节大磊在国关 节大磊在国关20 2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 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培养国际问题、外交以及涉外工作等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今已走过了二十载春秋。值此二十年院庆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节大磊博士。作为国际关系学院第一届学生,节大磊是学院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抚今追昔,让我们跟随节大磊一起倾听他的学院记忆,感悟国关人独特的家国情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当时光倒流回二十年前,1996年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刚刚挂牌,而此时刚刚告别高三学习生活的节大磊,在高考志愿单上填写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一所刚刚成立、知名度还不高的院系。二十年后,节大磊谈起当年的选择时,回忆道:“那时全国还实行估分填志愿,当时考完之后感觉还不错,而关于填志愿的问题身边人都有不同的建议,我一直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也有一些家国情怀,觉得学习国际关系可以更好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所以就报了这个新建立的院系。”
一个年轻学子从此便与这个学院结缘,二十年后坐在办公楼里,聆听这段往事的学生们仍感到十分亲切。而谈起大学生活,节大磊说印象最深的是大一那一年,当时大一新生是在昌平分校住宿学习,校区周围都是荒地。“晚上骑自行车回学校,一路上伸手不见五指,唯一有光亮的地方就是校区,远处有灯光,灯光下有同学埋头苦读”,节大磊说这是赶夜路的时候所能想到的最美好的画面。昌平的生活环境虽然比较艰苦,这段经历给了同学们极大的归属感,“我们一届的人互相都眼熟,之后我们回到本部,在路上遇见的时候就能认出来这是同一级的,在昌平呆过”。
在国际关系学院的学习经历使得节大磊最终选择了学术的道路,在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节大磊选择回国任教。“一直以来,我对中美关系、台海问题都有很浓厚的兴趣,而钻研的越多,困惑就越多,这些更激发了我的研究热情,而苦思冥想最终解决难题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节大磊对自己选择学术道路做出这样的解释。
从学生转换为教师,节大磊一直奉行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国关很多老师的教学原则。只有在这种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节大磊谈到,“国际关系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学生对于未来方向的选择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我当年毕业的时候听到别人问我同学都做什么去了就很头疼,因为做什么的都有,现在也是如此,本科毕业是有很多选择的,国关的同学走进社会也展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长期处于外交弱势。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如今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作为研究中美关系的青年学者,谈起当前国际关系,节大磊认为,当前国际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国凭借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但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小国也可能会对国际社会有同样甚至更重要的影响,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因而在国际分工中都有不同的优势。而一直以来,英雄史观折射到国际关系领域,产生了一种大国情结,而这一情结正是中国国内很多人需要重新思考和克服的。节大磊回忆到,“我之前在学习中也曾经有偏见,认为小国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较弱,没有太大研究的必要。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视野的开阔,我意识到世界是复杂的,国家大小不应成为衡量它在国际社会作用的标准,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应当采取公平友善的外交态度”。
谈及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注意问题时,节大磊分享了一个王缉思老师的故事:在到国外访学的时候,王缉思在出租车上跟一位穆斯林司机聊天,询问司机如果有了钱会做什么,司机回答说,去麦加朝圣。他又询问要是有更多的钱会做什么,回答是带着全家去麦加朝圣。“在一个不信仰宗教者眼里,发财之后他或许要做的是买房买车,然而在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心中,朝圣却是他心里最重要的事情。文化宗教的不同影响人的价值选择,认识、理解并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也是一个合格的国际关系研究者应具备的素质。”节大磊说。
如今,“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已经成为社会常态,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国家对内对外政策。有些人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过于软弱,关于此,节大磊说:“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出于长期的、战略性的目的,软硬并不是评判外交合理与否的标准,国家利益才是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用情绪来主导外交过于幼稚,也是心态不够成熟的体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自1960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前身北京大学政治学系建立以来,历代国关人心系家国天下,体现出了极强的责任感。在这五十多年中,国际关系学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构建起一套高效有序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包容开放的学术环境,也为国家的外交建设输送了一批高质量人才,谱写了一段辉煌的乐章。目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黎政治学院等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国关学生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提供可能。在节大磊看来,国际关系学院的学术氛围与北大爱国自由民主科学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作为曾经的国关学生,节老师认为一名合格的国关学生应当有充分的自信,做到平和中正,他希望国关的同学都能具有明确的自我认识和严格的自我要求,在学习中秉承严谨踏实的作风,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人的高度往往取决于他看问题的广度与深度。视野越开阔,就越能看到世界的不同方面,从而能得出更全面的判断。”节大磊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20世纪60年代,世界风云动荡,中国需要处理国际关系的人才,北大国际政治系应运而生,从一开始就担负着振兴中国外交的重要使命。几十年风雨变迁,燕园里建起新楼,莘莘学子走进国关的课堂又奔向五湖四海,而国关和国家命运相连的事实却从未改变。“国关人任何时候都应当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牢记心中;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忘初心,风雨兼程”,节大磊动情地说。
(校报记者 刘静怡 施林彤 季采璇)